在美国的下一个“丰田”会是谁?
“在美国参与并指挥下,19日法国战机率先对利比亚发动空袭后,美英部署在地中海的军舰和潜艇随后向利比亚发射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利比亚20多处防空设施。但是在袭击过程中利比亚死伤的百余人中大多数却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报道时我就在想:“在美国一年中卖出的丰田车会不会碾死或碾伤这么多平民?”不用怀疑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油门踏板事件”的举证中也没能真正拿出几樁死人的例子。但是在19日一个早晨的袭击下利比亚的平民就死伤逾百。这美国真让我弄不懂啊——
不久前,丰田汽车在美国因“油门踏板事件”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总算有了一个了结,由此造成对丰田在北美及其他地区的销售损失和品牌伤害的经济代价却极其高昂,至少在几十亿美元量级上。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此事件的判定,与其说是产品质量层面导致,不如说是更高层面的经济与政治的混合结果。对于丰田北美事件,奥巴马政府似乎从头到尾没有做过什么官方表态,而是一些国会议员们上蹿下跳,推波助澜。丰田事件既不是由美国政府始作俑者,也不是再由美国政府来出面平反。但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丰田事件是由美国“三大“汽车企业暗中捣鬼,驱动政客们摇旗呐喊。但是美国本土车企和相关行业确实又是丰田事件的最大受益者。
现在看来正是一些有共同利益关联的政客们走到一起,掀起了丰田“踏板门”事件的轩然大波。对丰田汽车的一系列的声誉打压,最终造成了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的相对份额大大减少。
虽然在此事件中,作为主管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政府行政部门,美国联邦交通部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并没有因受政客们的压力而随波逐流。要做出对丰田汽车的踏板门事件的正式官方结论。当时还没有拿到确凿的证据说明这些车辆踏板故障是有油门控制的编程缺陷导致,当然政客们也无法无中生有,不过他们热衷的恰恰是“过程”游戏,而非最终结果,奥妙在于持续不断的“折腾”能收奇效,折腾够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次美国交通部正式澄清丰田“踏板门”并无原先被指向的控制系统的编程缺陷,所以称丰田汽车是“可放心开的”车辆。对此事件做了最后的了断。这场游戏由此落下了帷幕。以过“中选”达到目的的政客们也对此无了兴趣。一切都恢复到常态。美国本土的车企通过政府适时的大力援助和自身的强力变革,走出的泥沼,相对往昔,变得更有市场竞争能力。丰田事件于是成为一段引入注目的故事,封存进入汽车发展的历史。但这对德国、日本、韩国进入美国的车企留下的心有余悸的记忆。于是我们有理由怀疑一但在美国再冒出一个什么第一的外来品牌,丰田的遭遇难免不会重演。这也提醒了我们国内的每一个自主品牌,在走出去的同时一定要把各种问题想得更周到,甚至更严重一些。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看经过一劫的丰田又是如何面对未来的。3月9日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在东京发布了“展望全球2020(Global2020)”的十年发展计划,它的未来战略是以“环保汽车”和“新兴市场”为两大战略方向,即要在这两个领域保持世界级竞争优势,实现继续领先的目标。但是,其目标却并不高,公司希望在2015年前能实现年销售1000万辆汽车的目标,其中丰田品牌的全球年销量为900万辆,其他品牌的销量为100万辆。1000万辆对于中国任何一家汽车企业来说,都是巨大数字,但是,相对丰田,这却是一个不高的目标。因为丰田汽车2010年销售大约841.8万辆汽车,而且是受到“召回门”事件影响后的数据,这个业绩略高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839万辆汽车,但领先德国大众全球销量146万辆。这表明,即使经过一劫后丰田其实同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也并不大。
因此国内也有专业人士说,此次丰田的韬光养晦战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隐隐的杀机,在丰田表面上看似保守战略的背后,其实蕴含的一种非常实际和坚定的巩固领先者位置决心。
一句话:不管丰田被美国人如何涮了一把,丰田还是靠真正的实力挺了过来,并且努力在树立一个负责的丰田形象。这一点尤其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至于利比亚能不能挺得过去,利比亚的人民能不能躲过类似伊拉克那样的劫难,我还在关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