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讯(http://news.sohu.com/20110324/n279982890.shtml)(实习记者张航)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 从去年11月起,北大在医学部、元培学院开始试点学生学业会商制度。会商的“重点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
对于这个新闻,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很多人立即将其定位为禁锢学生的思想,这是很片面的。其实,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种天然的家长责任意识,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受到伤害,而这个制度其实是一个学生的救助和保护制度,是一个帮助计划,是完全自愿参加的,而是如媒体报道的贴牌式的管理,至少医学部是这样运行的。由于帮扶对象中,也包括了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所以可能会使大家联想到被会商是一种处罚,这是不对的,是对会商制度的曲解。会商与处罚完全是两回事。当然,学校的有关部门不应该如此高调公开会商制度,没有认真考虑受救助学生的感受,属于陈光标式的暴力慈善行动,应该检讨。
北京大学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南方科技大学以灵活多变的政策,而可以随意打破教育部门的常规规定;清华大学又以5000套教师住房而成为中国“含金量”最高的大学,成为教师向往的学校;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如何使北京大学重新成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的龙头,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马来西亚吉隆坡I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