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重中审视“宽容”


从尊重中审视“宽容”

——从几件小事谈起

早读时读到《孟子》中争议的一段,有人问孟子,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法官要抓他的父亲,舜作为天子该怎么办?他会阻止吗?孟子说,不会,法官的职责是天授予的,舜把天子的位子看得很轻,他心中只有自己挚爱的亲人,他会背起自己的父亲逃出国境,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过平凡的生活,并为能与自己的父亲在一起而由衷地欢乐着。

从尊重中审视鈥溈砣葩



有同学表示不解,带读的同学却说,他非常喜欢这一段,他对自己亲人的爱是多么的真挚,不把权力看得很重要。

若是以往,我会说几句,再解释一下,怕大家不能接受,但我没有说。

中午有一位同学给我看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批判当时被视作官学的程朱理学,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为时代所不容,最终自杀在狱中。

我不知道这和早上的读书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想和我讨论,但当时我也没有说什么。

内心很高兴,觉得这些现象正是社团的包容性所在。

我们往往误解了“思想自由”的意思,觉得这个词是和“进步”,“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但历史上,觉得自己最“进步”的人往往最不宽容,因为他们缺少谦卑。于是宽容成了一种对别人的标准和要求,自己却不愿意去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的想法;会用这一套标准来排斥别人,别人一讲话,心里就不高兴,总想去反驳,好像自己受了伤害。其实支持舜也好,支持李贽也好,都是一种想法,都应该尊重,但更应该努力去体会别人会有这样一种想法的原因,他的生命体验。任何人都有他立场,有他看待问题的出发点,这种立场和出发点则产生于他个人的经验,既然产生于个人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一个人最深切地感受到的,因此任何观点都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我们总无法了解一个人经验的全部,也无法说我们用来评判他人的观点就比他人用来评判我们的观点更加合理,因此需对他人心存敬畏,即使是我们觉得再难以接受的人和事中,也可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但这不是说大家都对,没有客观的标准,乃至一切相对,没有真理。如果怎么做都对,那我们也不需要努力地做任何事情;也没有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必要,因为每个人本身都是最好的。而实际上,我们会去追寻、让自己成长,我们希望向别人学习。我们都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我们认为是有一种东西需要我们去追寻的。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在一个人的反躬自省中,许多想法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或改变。一个宽容的人应该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也不是一个固执的人,而是一个愿意去从心底里理解他人的人;愿意放下自己的成见,先从他人的角度想一想的人;一个愿意向许多人学习的人。

有人说人不可能放下自己的见解,我们看任何事物都是从我们的角度去看的。的确,我们已开始看一个新的事物,了解一个新的朋友,只能从我们原有的经验出发。但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慢慢调整,可以存一颗恭敬心、愿意学习的心,试着从对方的思维方式想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判断看得太真。也许经历一个过程,自己的看法就会改变,看到这件事、这个人的许多好处、优点。当然,觉得好的时候也不能迷信,知道每种观点都有它提出的背景,从这个背景去理解它,就能有更深得了解。这样了解之后,我们的生命也就更加丰富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足够谦虚、足够宽容。

社团越来越多元了,宽容才能互相学习,让自己有更大的成长。这个时代,要找到一群有理想的人很不容易,也只有宽容,才能让社团整体更有力量。

 

再说宽容——历史的潮流

今天中午吃饭时与李明博师兄讨论,师兄说有理想的人永远是少数,多数人是无法和他谈理想的。

回宿舍的路上我就想,小时候曾去农村,乡亲们都很热情,邻里亲戚间互相关照,没有谈许多玄远的东西,内心却很温暖和充实。这种生活状态其实也蛮好的。

这种生活的氛围是怎么来的呢?人们总会谈起家里的几位已逝世的老人,我祖母的父亲是一位善良的中医大夫,在乡邻里治病救人,不收穷人的钱,精心教导族人;我爷爷祖上也有几位读书人,行化家族,留下纯朴的风气。家乡的老人们会称赞谁家的孩子孝顺,谁家的媳妇想得开,关心邻里。奶奶晚年常常提起祖传的医术没有传下来,她非常难过,非常遗憾,爷爷也常常叹息说祖宅不应该卖,可惜了。想想爷爷小的时候会给我讲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善良和正义的种子。

这种生活,来自于我们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来源于文明之初那些拥有博大的爱心与智慧的圣贤。从李明博师兄的话,想到孔子的学说。对,追寻理想的人永远是少数,而社会整体能够和乐,那些只想过上平安生活的人都能如愿过上一种幸福而善良的生活,这是我们文化的力量。孔子的学说非常贴近这片土地上最平凡的人的生活,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想得很大、很多,去追求“真理”、“美”这些高远的东西,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孔子的学说当中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幸福也更善良的方法。父子相亲则和家欢乐,君臣有义则举国充满正气,朋友有信则社会充满信任、诚实的美德流布世间。除了这些价值之外,《四书》中还有如何实践它们,改善自己生命的详细的办法和有经验的人的体会;也有在这些根基已经坚稳之后,通向更高生命境界的办法及对美好人格、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展望和讴歌。北大的学生追求思想的深刻和丰富,也许不容易体会到这些价值对于一个普通的百姓的意义,这就是他们一生持守的原则,面对困境时生命的坚实的根基。

看待个体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真切的;如果把一片土地、一种文明中的所有人的生命连在一起看,就应重视其中的关联与流变,不应从一个时代的一种观念出发去套其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觉得他们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反过来,应注意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有没有古人的心胸与气度?我应向他们学习哪些?我有没有一些成见是我所处的时代造成的?每一种观念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仁、义、礼、智”如此,“民主、科学、法制”也如此,需看这个观念如何产生,如何流变,经历了哪些时代的考验和前人的反思,如何成为我的一种观念?在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它的各种结构、各种现象、各种潮流。一些文化本源的东西随着历史时而变化发展,时而顿挫潜藏,而发展也好,顿挫也好,都与我们相伴相随,然在一扬一抑当中,更让我们能够理解它的实质和本源。

比如“孝”,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生命成长、开展的最基本的场所,子女与父母十几乃至几十年间朝夕相处,人口流动少,一个孩子接触到的人本来很少,与父母及亲人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是生命中爱与知识的源泉。每个孩子都孝顺父母,并将对父母的爱少分的推广向他人,社会自然淳朴和乐。即使舜的父母那样虐待他,他也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牢记恩德,一生无法忘怀。所以舜背着父亲舍弃天子之位,是出于他的本心,而天下感于他的孝行,也会得到一种净化的力量。孟子这样说,也说明他自己对父母的感恩达到如此的程度。我们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舜和孟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可能的选择,发掘其中的人文关怀。而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家庭关系比过去松散,一个孩子从小就面对学校(较过去的私塾和家庭教育规模大很多)里许多许多的人,再加上电视、网络,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社会教育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对家庭观念,对孝的重视也在慢慢减弱。由于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西方文明的涌入,法制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再像舜那样作对许多人来说打心底里不能接受,对社会的影响也未必是正面的。因此,在这个时代,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是需要考量的。但排除这种极端的情境,对亲情的重视、对孝德的回归,在这个人情冷漠的时代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孝”“忠”都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现代社会中,流动性很大,个人会面对各种社会团体。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许多问题是过去没有的。这方面的伦理需要我们对中、西文化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如何理解李贽这样的人?如何理解五四?特别是在一个慢慢遗忘了五四精神的时代,而我们又是一群在五四的发源地求学,却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我们孰取孰舍?

我觉得我们需要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周游列国,追寻自己的理想,五四青年也都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追寻自己的理想。儒家的文化和五四的文化也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即要理解儒家,也要理解五四。从历史上来看,儒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对中华文化整体的关怀,对这片土地上所有生灵生命状态深刻的理解和关怀,因为它最贴近人性与生活,因为它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儒家是汇通,也是源头,而五四是流变。因为元朝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明清时对儒家的理解出现的偏差,社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加之西方文明的涌入,社会需要在变革中新生。大学生最有行动的勇气,走上街头,用年青的心去温暖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这是历史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滚滚向前,那个革命的呼声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过去。百年后的今天,人类面临全球化时代新的挑战,需要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汇通,需要广泛的学习各民族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的智慧,凝聚一切能解决时代问题的力量,我们尤其需要一种宽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