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摆放在“两会”新闻中心的一份统计信息资料显示,31省市区2010年实现的GDP加总之和为43.2738万亿元,超出其公布的全国总量近3.5万亿元。而一项来自各省份地方“两会”制订的2011年的GDP增速目标统计中,显示有20个省市区调低了增速预期,8个维持不变,有3个则调高了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受访时,认为主要是各地统计的数据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比如一家大型公司,在各地均有分支机构,公司总部算进去各分公司营收之和。而各地又将各分公司营收纳入统计。因此,经常出现各地GDP总和大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现有统计方法之下,无法避免地方政府存在虚报数据的问题,所以现在关键是要将统计数据“夯实”,出口与消费统计数据不易失真,投资这一部分,统计的数字不能仅看纸面上的,而是要统计有多少投资最终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众所周知,国家统计数字是制订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基础性依据。在一个注水率极高的GDP数据基础上制订的计划,其注水率可能会进一步被放大。用这样得来的计划指导发展,其对国计民生的严重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数字做假已不是新鲜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也不是什么秘密,政绩出于数字,面子出于数字,数字好比是面团要其大就大,要其小就小。有些官员要标榜自己的功劳,要完成下达的任务,工作实绩又达不到,只好动数字的脑筋;有些官员为了争取上面的扶持,取得政策上的优惠装出一副可怜相也从数字上做文章;数字成了一些官员的外衣,什么时候穿什么衣,什么季节换什么服。数字游戏之所以流行不外乎一些官员对数字的独到嗜好,在他们看来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出数字看,数字是最好的哑巴说话,他们不是不知道数字有假、有水份,纵然就是有假、掺了水也不忌讳。
众所周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党中央、国务院虽三令五申禁之,老百姓亦深恶痛绝唾之,然而屡禁不止、屡刹不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查究风源,固然与一些官员的“内因”有关,但也与统计体制不完善有关,与当下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有关。热衷于在数字上做文章是一种私利的驱动,从中折射其功利欲,说白了就是稳位子,升官衔。贪官王怀忠有一句名言:“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官员们对GDP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这样就难免陷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在国家GDP以大跃进的速度突飞猛进的同时,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却步履蹒跚,画饼且能充饥。
在现有统计方法之下,无法避免地方政府存在虚报数据的问题,所以现在关键是要将统计数据“夯实”,统计的数字不能仅看纸面上的,并且要强化对官员随意“出数字”的监督与惩戒力度,形成某种制约作用,从而增大官员们吹牛浮夸的难度。只要出现了数字上的造假决不能泰然处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靠虚假数字生成的政绩予以撤消,公开曝光,绝不手软,把已暴露出有“注水统计”历史的地方那些已经升迁的官员从现在的官位上拉下来,不能让一些官员靠假数字得到功名。
评论:告别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为啥这样难?
统计数据水分大,百姓民生“画饼难充饥”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