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幸福指数”先被崇拜起来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林贤郁表示,要走出GDP神话,也要警惕“幸福指数”崇拜。(4日人民网)
应该承认林副局长提醒的善意性,而且他的一番阐述也确实不无道理,无论是什么事物、观念,一旦过于夸大其功能,甚至走向盲目崇拜的极端,都是不理性的,而且有害的。不过,笔者还是觉得,不妨让“幸福指数”先被崇拜起来。
GDP考核体系在我国存在了几十年,曾经为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发展发挥过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一指标越来越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民生改善的水平,相反,在GDP崇拜的政绩观驱使下,出现了GDP高速增长与民众幸福感不升反降的巨大落差。正因为如此,“幸福指数”这一新概念的出现,迅速得到社会和民众的无比期待乃至狂热追捧。
近来,国家明确提出从重视国强转向强调民富,改善民生不仅是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题目标,也是这次两会讨论的热点,可以预见的是,无疑也将成为全国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中之重。“幸福指数”写进地方和中央发展纲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但这还仅仅是第一步,是个开端,还不能说明重GDP、轻民生的观念从此真正完全淡出各级、各地官员的执政思路,也不等于说GDP崇拜在个别地方不会仍旧有很大的市场。
从重GDP到更加重视民生,从追逐经济总量增长指数到追求民众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这一变革显然有一个过程,甚至还会遭遇来自观念、习惯、利益诸方面的阻力,需要我们从施政理念、发展模式、考核机制等路径加以突破。至少目前还不是担心幸福指数被崇拜的时候,而是要防止一些官员思想观念、行政方式转不过弯来,因此,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引导和推动,让以“幸福指数”为核心的执政方略入脑、入心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林副局长担心“幸福指数”会像GDP那样被附加某些政治政治因素,重蹈“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老路,这一点的操心同样大可不必。一方面,贾庆林主席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那么我们完全不必讳言幸福指数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幸福指数的考核体系必要也有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这一指数的提升必然是以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只要数据科学,考核适当,由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也就是理所当然,民心所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奉行的是执政为民理念,只要客观、科学、合理,反映民生状况、社会进步尤其是人们对幸福预期的满足状况等方面综合发展变化的幸福指数,就是崇拜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