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与现实,穗深合作如何从形式走向实质性突破?
我1992至1993年在湘财证券深圳营业部工作,1995年调到广州工作后,先后在深圳主持和承担了五个研究课题,十余个广州课题。二十年中,经常往来于穗深之间,进行过不少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因此,对穗深之间的政府和企业状态都比较了解。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穗深之间,几乎存在着一道巨大的无形的屏障,相互之间“屏闭”着,很少往来和合作。许多深圳在全国发展,但却不进广州,而广州很多企业南征北战,也不去深圳。同样,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两地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本来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在两地的文件和工作报告中,很少出现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的提法,一般都是以“国内外”来比较。尤其可惜的是,两地政府和企业很少出现类似于全国甚至全球性的战略合作,比如在资源和资产的并购领域,在产业升级与扩张领域,在市场和渠道领域,在技术和研发领域,等等。即便是政府之间,常常有些表态和形式,但很少见实质性合作。这种状态,我已经多次在文章中从不同角度分析过。广州党政代表团29日先后考察了东莞及深圳,是一个空前的大行动,我希望考察过后,广州与深圳、东莞之间的合作,能有实质性和深层次的突破,从而为珠三角的合作提供新的示范。本文由《南方都市报》记者秦鸿雁、马海江、王莹采写,发表于于该报2011年4月1日AA07版,原标题为:穗深频密互动,规模十年罕见。
3月29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率领广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东莞两市考察交流,这是继2007年之后,广州再次大规模赴深考察。 广州方面称,这个高规格的春天之旅是“一次感谢之旅、学习之旅、合作之旅”,并认为已在发展中结下兄弟般情谊的深穗,也希望与深莞更紧密地携手发展。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市长李毓全陪同考察并出席交流会。
3月之旅
以感谢之名穗往深莞考察
广州党政代表团29日先后考察了东莞及深圳。在深广交流会上,张广宁、万庆良特别感谢在广州筹办“两个亚运”的过程中,深圳和东莞的市委、市政府和两地人民为“两个亚运”提供了很大帮助。
尽管张广宁和万庆良明确表示,希望以这次学习考察为契机,进一步学习深圳在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但在观察人士看来,“这次考察之旅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感谢”。
观察人士认为,回顾张广宁和万庆良近几个月来的行踪,可以看出,广州尚处于“答谢期”。
2005年
深团抵穗考察两称广州老大哥
3月29日的考察,并非广深两城党政高层之间的首次互访。
早在2005年6月17日,由时任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率领的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奔赴羊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广州是2005年6月深圳市级班子换届之后首次组团外出学习的第一站。而在此之前的至少五年里,两地此类高规格的互动鲜见报端。
在当天的报道中称:李鸿忠在考察的最后表示:衷心期望两地携起手来,为促进广东省、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那一次考察中,他两次提到“广州这个老大哥”一词。
2007年
穗“怀真诚之心”往深学习
两地高层之间再有大规模的动作是在两年之后。
2007年,广东省委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中,把深圳和广州同列为中心城市。
来自广州档案网的消息显示:2007年8月27、28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率领广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88人,前往深圳专题考察深圳市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工作。朱小丹在深圳之行中说:“广州是以非常真诚的态度来深圳虚心学习、取经的”。
2009年
珠纲要出台广深互送秋波
2008年底,珠三角纲要出台,加快了珠三角城市一体化的脚步,深广两地脚步走得更近。
尽管在此之前,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的所长王先庆对媒体称“广深政府部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老死不相往来’,更谈不上学习。珠三角城市之间不合作或者少合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广深之间的问题”。
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后,明确了广深两地的定位。纲要将深圳定位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而在此前,广州也刚刚获得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在网友“深圳小谢”看来,虽然《纲要》未从根本上解决多年的“广深之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9年2月13日,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广州代表团分组讨论会场上,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表示,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很多方面也是广州的大哥。之后的会议上朱小丹称,自己此前上任广州市委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队去深圳调研,所以在很多方面,深圳也是广州的大哥,接下来还要唱好“双城记”。至此,民间珠三角“双城记”的争论有了官方的回应。但他同时坦言,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今后肯定会有竞争,但这种竞争不能简单理解为与邻争利,更不能损害别人的发展来发展自己。
的确,广深两座城市,一个是连续19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置,一个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雄霸改革先锋地位,而“区域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之城”也不时出现在两座城市的“概念”里。
在国内从G D P到城市竞争力的排行榜,广深时常紧紧地“咬”在一起。在学者看来“对于岭南紧邻的两个经济重镇,竞争难以避免”。广州从未回避广州如不“奋起直追”会有被“深圳赶超”的“危机感”。
同样的“危机感”也体现在深圳的党政领导人之后的谈话中。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2011年1月6日,谈到广州时,坦承“有压力”,而深圳市长许勤更连说了9个字“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在广州称深圳为“大哥”的两个月后,2009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珠三角地区(深圳市)现场会上的座谈中,明确提出“向深圳学习”,而广州也成为了这个号召的第一个响应者。
同年4月28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向深圳学习的决定》,提出学习借鉴深圳经验,理性查找广州发展差距。一周之后的5月6日,深圳召开市委常委会。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首次就广州的态度作出回应“广州是老大哥,是榜样,是深圳追赶的标兵”,并喊出向广州学习、向全省其他兄弟城市学习的口号。
2010年
两场运动会让双城真正互动
“两城更频密的走动是在2010年。”观察人士认为:“亚运会让两个城市的合作真正地从纸面落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深圳市长许勤对媒体透露,广州在办亚运期间,深圳已经派出人员参加亚运会的筹办工作,同时,广州还派出人员专门向深圳介绍经验。
去年12月26日,广州市政府、广州亚组委与深圳市政府、深圳“大运会”考察团举行座谈。至北京的两会前,许勤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五度对广州表示赞赏。
去年12月30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穗深在经济发展方面,齐头并进。他坦言:“我来深圳之后,这两个城市走动的频度、规格都在进一步加大,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大家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齐头并进,尤其是广州筹办亚运会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推动经济社会齐头并进发展方面的经验,足够深圳去分享、去借鉴。”
今年3月29日,张广宁、万庆良再次率广州党政领导大规模赴深莞考察,在向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表达感谢之后,广州代表团对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震撼”,认为“这次考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得到了启迪,看到了广州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观察人士认为,2010年,广深两市高层频繁互动,这样的频率和规模在过去十年中是极为少见的。两场运动会无疑会让广深两城之间互动频率进一步加强,但从这个春天由穗往深的感谢之旅来看,两城落地的互动,目前仍只是一个开始,也仅仅是个开始。
■记者观察
广深推进融合仍需发力
29日,广州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这是自去年深圳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后,广州高层官员首次赴深,也是自王荣主政深圳后,首次迎来广州党政一把手的“拜会”。
不可否认,在金融、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广深存在着产业同质的直接竞争,涉及到彼此各自的城市利益。此前,在双城关系的主导上,这种微妙难以明确言说的博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双方彼此考量的主导。对于一直被认为存在着明争暗斗、相互较劲心态的两座城市来说,先后提出向对方学习的口号,在此前并不多见。有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深圳在应对危机上的经验得到了汪洋肯定,广州彼时提出学习深圳,显然是对深圳经验的承认和肯定;而广州成功举办亚运会,由此带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取得了鲜明进步,也让深圳看到了广州老大哥的“内功”。双方开始尝试习惯承认彼此的优点并谦虚表态,在珠三角一体化纲要出台的大背景下也折射出珠三角迫切寻求转型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而广深两地走出基于各自城市本位的发展思维,以合力带动珠三角发展,显然能够实现引擎城市带动效应的最大化。在双城频繁的“学习”表态背后,颇为值得期许。
承认彼此优点、学习能够推动更有效率的对接与合作。但对于真正迈步的珠三角区域融合来说,广深,包括东莞等城市之间,彼此放低姿态只是第一步。这种放低姿态之后,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举动跟进,多少都会令人感觉彼此的诚意打了折扣,只会让一体化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比如正在成为珠三角多个城市民间话题的深中通道前景问题上,究其背后,仍有挥不去的广深分歧。如何在承认各自利益存在的前提下,面对同质产业之间的现实竞争?如何跳出小圈子,真正把广深作为“广东这头羊的两只角”,姿态的背后,需要的是让各方都能够看得到的具体行动。在种种现实利益面前,学习后的实质性携手,仍需发力。
参见: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1-04/01/content_1325725.htm
附:广州到底要向深圳学什么?
经济评论 2009-04-29
http://kesum.blog.163.com/blog/static/9628808200932914025631/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 王先庆
2009年4月28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个特别的决定,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向深圳学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根据深圳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广州实际,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为此,《决定》从7个方面扼要介绍深圳经验,并相应提出广州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一是深入学习深圳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经验,努力提高广州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深入学习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加快建设广州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深入学习深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增创广州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新优势。四是深入学习深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经验,着力提升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五是深入学习深圳强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全面提高广州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六是深入学习深圳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经验,加快广州宜居“花园城市”建设。七是深入学习深圳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细读一下,一方面,为广州终于可以委屈自己向深圳学习感到高兴。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讲过,广州市政府部门与深圳市政府部门过去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更谈不上学习。在我这十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中了解到,珠三角城市之间的不合作或少合作,其实最主要就是广州与深圳之间的问题。显然,有了这个《决定》,广州与深圳的交往的“冰冻期”会被打破,联系会多起来,是一件大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决定》列举的了7个主要经验,我似乎感觉到这个《决定》的执笔者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旧思维中,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些东西,而深圳真正领先于广州的方面,《决定》似乎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至少我认为深圳还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广州学习。
一是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方面,深圳一直做得相当好。深圳早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开始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出台物流园区规划,正是由于这种超前的意识,导致深圳是广东省流通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做得最好的。2001年广东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也是在深圳召开的。十多年来,深圳培育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商业街、大百货、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型物流中心或园区等,在流通业的相当多领域,深圳后来居上,超越了广州。
二是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深圳的本土民营经济及上市公司比广州强得多。类似于华为、海王、创维等这样的制造业企业,类似于新一佳这样的流通企业,都是标准的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但广州除了房地业外,几乎所有的全国知名企业,都是国有的。这在全国都相当罕见。民营企业在深圳生存的土壤显然比广州强许多,因为广州没有生长出几个类似于深圳那样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
三是在开拓国内市场与扩大出口方面,深圳也比广州领先。深圳的制造业及流通企业,在扩大出口市场的同时,也在国内大力开拓市场,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连锁卖场和企业,例如,布吉农产品市场、海王药业、华为、中兴通讯等。研究发现,深圳半数以上的企业,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步发展的。有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开拓相当成功。
四是在产业运作与资本运作方面,深圳同样优于广州的企业。过去三十年中,广州企业虽然也有海印集团等企业进行过资本运作,进行过“借壳上市”的操作,但整体而言,广州企业界很少有资本运作和品牌运作,在全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广州远远弱于深圳,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广州企业界根本没有形成一种现代资本理念,甚至被某种力量所压抑。上海政府推动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并鼓励本地汽车、钢铁、酒店、零售等各种企业到全国各地进行收购、兼并、扩张,深圳市企业界普遍也有类似的资本运作意识,但广州却好象是一块“冰土”,少之又少。
我认为,以上四点,比起《决定》七点中关于自主创新、文化软实力、生态城市这些所谓的经验来,具有更深层次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是广州的真正弱势,更是广州长期忽略而却越来越严重的主要问题所在。
此外,深圳市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更值得广州市部门的某些公务员学习。深圳市政府部门的大多数公务员热爱专业学习,对本职工作主动负责,积极推进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事业心和公心都较强,工作效率较高,对陌生人和公众来办事很少打“官腔”。而这一点,广州市某些政府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却缺少这种气氛和精神,他们缺少一种工作激情和工作状态,有些人甚至常常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和“做不做都无所谓”的态度,“不作为,不所为,无所为”,官僚习气不轻,对群众和陌生人来办事常常拿腔拿调,熟人和不熟悉的人效果两样,创新精神不足,看领导眼色行事,怕承担责任。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广州市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不重视与内地的合作、不重视国内市场开拓、资本运作滞后、治安问题多、百姓抱怨多、城市规划乱等问题的产生,无疑与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群体的这种状况有关。
总之,深圳和广州之间互不理睬的“坚冰”一旦打破,或许珠三角将迎来一种崭新的气象。我真诚地对此充满期待。
说明: 写此博文后,第一财经日报5月5日刊登了我的部分观点,详见:广州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作出向深圳学习决定, 第一财经日报 记者黄树辉 林小昭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5/0216177436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