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创32个月来新高,央行会否再加息备受关注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通胀成为全球性问题。3月份巴西CPI达到6.3%,俄罗斯CPI达到9.5%,3月份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5%。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环比上涨2.1%,暗示经济面运行稳健。但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次“破五”,同比涨5.4%,创下32个月新高,表明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存在流动性充裕、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以及输入型通胀等因素影响,未来通胀压力仍较大。

  受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15日再度创下收盘价及盘中价历史新高。当天,市场交投最活跃的6月合约每盎司上涨13.6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9%,收于1486美元的收盘价历史新高。该合约盘中一度触及1488.6美元的盘中价历史新高。

  世界银行周四警告道,与今年年初相比,更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冲击,且有更多人面临陷入贫困的威胁。世行最新的食品价格观察报告指出。中东和北非持续的动乱已推动今年头三个月的油价上涨21%。从而导致多国食品价格的波动性加大,以及通胀率攀升。中国央行宣布自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二次升息;中国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价格分别提高500元人民币和400元,为今年年内第二次调整、亦创下历史新高。

  芝加哥FUTUREPATH交易公司的经纪人兼期货分析师弗兰克·列什1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天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在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球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加大,这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民生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郝大明指出,3月CPI超预期的主要原因是3月货币信贷较2月反弹,通胀预期增强亦是重要原因,且通胀预期主要来源于货币信贷、上调油价、抢盐、日化和食用油涨价欲望强烈等因素;同时,一季度GDP亦超预期,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增速较高,在需求放缓,商品房和汽车销售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增速高可能带来存货的大量增加,这样则将对二季度GDP增长带来隐忧。

  一系列数据及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但宏观调控仍面临较大压力。而面对国内国外高企的物价水平,央行会不会再度出台加息举措引人关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要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和经济出现大波动,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日前表示,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会放松,考虑到目前负利率的情况,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中长期来看,决定价格均衡的成本、供需、货币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得以解决,短期的控价压力只能是被推迟。市场普遍认为,二季度仍有加息可能。诸建芳预测二季度还会有一次加息。中金报告也指出,二季度央行再次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因为这将有利于控制3 月CPI 高企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光大银行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则表示,保守预计年内还将加息1-2次,而且如按照通胀的顺延逻辑,加息还要加码。

  张立群认为,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复杂,价格调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对症下药”。目前,国家出台了包括控制流动性、发展生产、搞活流通、加强监管,以及给低收入者提供补贴等综合调控措施,这些措施正在见到效果。“更重要的是,要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从目前的价格形势看,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要严重,人们普遍看涨物价,这也会对物价的走势造成不利影响。虽然难度很大,但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大家也要坚定信心。”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过去十年我国平均真实利率为1.33,而如果以今年4的目标通胀率计算,当前负利率达到0.75个百分点,而负利率意味着资源错配,使得资金涌向投资、投机队伍,成为新的通胀来源。“然而仅仅依靠数量工具很难改变持续的负利率状况。”刘煜辉认为,未来还有加息空间,不过加息要渐进进行,以引导预期及行为变化,从而抑制过度投机,促使货币和物价逐步回归正常状态。

  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不仅需要利率工具,更需要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在当前的境况下,调控通胀风险更需的是抽掉超发货币这一釜底之薪。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国的加息步伐会放缓,未来流动性收紧的力度将减轻,利率和准备金率上调的频率会放缓,工具更灵活,央票使用会较为频繁,汇率弹性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