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自话:车展患上综合疲劳症
武卫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学界提出了“慢性综合疲劳症”这一概念。慢性综合疲劳症是长期积累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造成的一种具有危害性的心里状态,目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而且无特殊治疗方法。将“慢性综合疲劳症”与车展挂钩,感觉风马牛不相及,且听我慢慢道来。
隔年举办的上海车展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车展,理由是参展商数量、首发新车数量、展馆面积、参观人数等都令所谓的“世界五大车展”望尘莫及。
上海车展的成长态势近似于飞机起跑,其驱动力完全来自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疯狂掘进。在我们尚处于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很多第一的桂冠已经扣在了我们头上。老外们拍着中方伙伴的肩膀,赞赏有加的同时,手脚并用谋求中国市场的占有正在向纵深挺进。
无论是合资自主还是更大程度的本土化,作为市场主体的合资力量没有被丝毫削弱,反而更加强大了。中国人追求的和谐加公平公正在汽车产业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贯彻执行,在产销量持续高擎的背后,一个虚弱的汽车大国巍然挺立。
如同我们见证了上海汽车是如何从当年弄堂里的“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第八大汽车集团公司一样,我们也见证了上海车展如何从一个地方的汽车展销会一步步成长为与北京车展比肩的全球第一大车展。
但是,如同年销量跨域340万辆,而自主乘用车销量不足20万辆的上汽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辉煌是拼命往自己身上贴金,数字游戏的背后是我们缺乏作为游戏操盘数起码的谦虚和自省。客观而言,上汽是中国汽车业的优秀代表,它的起步不高,但成效显著,即便是中国式的成功,也远比一汽、东风更值得赞许。
与上汽般中国式辉煌相似,上海车展更充斥了无数中国式第一。谁的展台面积最大?谁首发新车40款?谁家的模特最抢眼?谁家的歌舞最劲爆?脱胎于展销会的人气和眼球招揽,在成为全球第一大车展后依然在思维上没有太多改变。我们甚至振振有词说,这就是中国特色。
汽车,作为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是科技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它代表了技术沿革方向,能源变化趋势、消费时尚潮流。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展商,在最大程度展示自己实力的同时,更要彰显自己作为时代参与者的价值和使命。
然而,参展面积远远超过日内瓦、底特律、法兰克福、巴黎、东京车展的上海车展,头顶第一大桂冠,给我们展示的依然是一个浓妆艳抹的浮华舞台。
十几年来,上海车展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后进者,他率领所有的参展商不亦乐乎向前冲,比拼展台面积、比拼模特艳丽、比拼音箱分贝。豪华车厂商所渲染的天价车款成为富豪们炫耀财富的对象,主办方和媒体更将此信息拼命放大,在香车美女的背后充溢了浓烈的铜臭。
如同一个长年累月拼命工作的白领一样,作为标杆的北京和上海车展正在被惯性裹挟。它渴望成功,渴望穿上名牌服饰来证明自己的成功。然而,在如愿成为第一大车展后,其浮华的表现依然难以掩盖内心的虚弱,并顽固的认为这些浮华就是支撑其第一的全部筹码。
有100多年历史的日内瓦车展是全球汽车产业流行趋势的风向标,这个并没有自己汽车工业的城市给了所有参展商一片独立思考的净土。已经日薄西山的东京车展是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其相对简陋的展馆和固化的流程伴随日本汽车市场的多年下滑而影响力日渐消沉,但是作为影响全球汽车工业走势的重要车展之一,东京依然是未来汽车的一个发源地。
患上“慢性综合疲劳症”的上海车展必须摈弃喧嚣的香色和偏执的面积至上,至少不应该仅仅视香色为最大亮点。坐拥全球第一大市场,拥有全球最富有活力的汽车公司,上海车展在大肆赚取参展费用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其代表世界潮流的主张和宣扬。
世界向东,在外国人固执的认为中国汽车只是一台超大复印机的时候,作为中国汽车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汽车人的年度盛会,我们渴望以专业的态度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努力和进步,并以冷静的包容接纳责难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