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上市银行不断公布同比增速普遍在30%左右的年报。而银监会的数据则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全面丰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0年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0个百分点。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整体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0.89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
对于银行业全年近9000亿的利润,批评的声音不少,主要批评点无非是集中在三点:一是银行就是吃利差,不会干别的;二是银行融资太厉害了;三是银行钱赚得太多了。
其实,就目前的中国而言,银行赚大钱完全是天经地义的,对银行的批评是完全可以的,不过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中国银行业大赚特赚的首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只要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和个人都要大量融资,财务成本就是资金提供方的收入,扣除一些费用和税收,就形成利润。中国GDP已经接近40万亿了,按3%的利差,资金成本就是12000亿。当然,如果在其他 国家,直接融资的比例大,不少融资成本形成的收入和利润,就由债券持有人笑纳了。但中国的融资渠道,显然还是银行。
这有什么错吗?没有错。如果让社会资本进入银行业,当然会形成激烈的竞争,银行的份额会下降,赚的钱也会少。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社会资本的效率更高,更有利于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得到融资。但问题是,这些社会资本有没有能力管好自己的银行。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之下,社会资本必然吸收高息的存款,再发放贷款。如果这些不能规范经营的银行有一些破产,会让千千万万的居民损失惨重,形成一些群体性事件,这个烂摊子,却要由政府来收拾。
中国的居民有没有能力鉴别一些经营不当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呢?我看没有。从席圈很多中国经济欠发达县区的地下六合彩,和不知多少起高息存款诈骗案来看,人们普遍希望实现暴富,希望取得高收益。但是赢得起输不起。不要说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广大居民了,就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里的不少人,普遍都有输不起的心态。
2004-2005年基金投资的黄金时期,没有多少人买基金,2007年牛市末期很多人买进了基金,于是亏损,于是很多人破口大骂。最近还有很多全国知名财经人士批评基金的管理费比基金赚的利润多好几倍。玩不起就不要玩嘛。谁承诺基金肯定赚钱?基金收的就是固定的管理费,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这有什么好指责的?去年中国股市跌幅全球第三名,这是基金的责任?2006和2007年,股票基金投资者普遍赚了一倍,怎么没有人说基金只拿1.5%的管理费,拿得太少?
所以,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国情,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有限制地让社会资本进入银行这个领域,是非常有道理的。
有人批评中国的银行利差被政策保护,所以赚得很多。因此中国应该推进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的利润。
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搞的利率市场化?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据我所知都是在1970年代。当时这两个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
另外利率化就能压缩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据我所知,香港汇丰银行的最优贷款利率是5%(个人购房贷款就非常低),但目前香港的利率几乎接近于零。那么利差是多少?上半年,中国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34%。按《银行家》杂志2010年全球大银行一级资本排序,排名靠前的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富国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这些银行均在利率市场化、同业竞争激烈的地区经营,但上半年净息差平均水平为2.88%,高于中国同业。
这两天看了招商银行的年报,发现招行虽然去年利差上升较多,但仍比2008年低了不少。2008-2010年,招行的净利差分别是3.24%、2.15%和2.56%,净息差分别是3.42%、2.23%和2.65%。
当然,中国的银行也普遍不成熟,如果利率一旦市场化,各银行一定会打价格战,高息揽储,低息发贷款。这样部分银行的风险就非常大,这同样不利于中国的金融稳定。所以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想都不要想。
更有趣的是,很多人说,你看美国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收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收入是怎么实现的?美国人普遍信用卡透支,年利率高达15%甚至20%,银行收入不菲。中国再过十年,有多少人会对信用卡贷款循环偿还?中国的银行收点开户费,账户跨行查询费,不知有多少人破口大骂,中间业务收入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