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发展如期复牌,如期跌停。
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引发众怒,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瘦肉精事件并非出自那些杂牌或者冒牌企业,而是出自肉类加工行业中最大的品牌企业。这让人想起了牛奶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三年前,乳业巨头三鹿、蒙牛、伊利不同程度地牵涉其中。这些企业都扮演着行业领导者和整合者的角色,被寄希望于复制推广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标准,进而推动全行业产品品质的提升。谁料,他们却以实际行动嘲讽了国人对大品牌的期许,透支了公众对这个行业的信任。
辛辛苦苦树立品牌的企业,为什么屡屡在食品安全这个原则问题上踩红线?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品牌企业的作案动机,与杂牌小企业并不相同。如果说杂牌企业是恶意掺假,目的是“赚一票就走”,那么相比之下,品牌企业涉足质量问题,往往并非恶意为之,而是过分追求成长的速度使然。
如果对近年来品牌企业的失足案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速成长,既是企业成功所必需,也是企业失败的源头。不论是因三聚氰胺破产的三鹿奶粉,还是本次双汇济源工厂,都在迫切追求高成长。在高成长的背后,又与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有一定关联。三鹿奶粉在事发前,正紧锣密鼓筹备赴香港上市。无独有偶,双汇集团的万隆团队,经历了8年不懈努力,刚刚在去年年底实现管理层持股。而本次事发的济源工厂,恰恰是今年拟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
一个企业的增长速度有多快,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对它的估值和定价,也间接决定了创始人和管理层所持有股份的价值。再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就容易出现管理失控。一旦管理失控,企业的增长就变成了“灰色成长”,也就埋下了事故隐患。可以说,企业家欲望超越了自身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企业的发展就如同脱缰野马,离马失前蹄也就不远。
食品类企业的“灰色成长”,对公众的健康将带来直接的危害。那么,如何加以防范呢?如果都要靠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才能让 “灰色成长”被动终止,那显然是悲哀的。因而,主动防范“灰色成长”应该成为共识。这方面,除了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欲望和能力之外,政府监管部门是必不可少的把关人。可以说,务实、高效、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天不建立,形形色色的“灰色发展”就将此起彼伏,永无停歇。
作者:孟群舒 来源:中国网
企业“灰色成长”谁之过?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