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三大不公 凡事必须要琢磨。我因为琢磨外汇储备的巨额亏损问题,顺便也“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不公。 一是银行乱收费不公。据4月6日《经济参考报》载:日前,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勤国领衔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现在银行收费项目达3000种,而2003年时仅有300种。其中银行卡收费涉及的消费者人群最广,且存在未充分告知用户、将一个业务拆分后重复收费等情况。3000多种收费当然不都是乱收费,但2700多种是近六七年增加的,这种“大跃进”式的收费,肯定是“潜伏”下了相当多的乱收费。 二是银行高利差不公。上周我谈到,在负利率2%的情况下,按易宪容先生计算,全国储户每年存款“缩水”6000亿。这个“缩水”是一种财富转移,储户亏了,银行和借贷者赚去了。根据银监会2010年报,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上涨34.5%。其中,仅工商、建设、中国、农业、交通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狂赚了5392.02亿元。这些商业银行赚钱的办法或途径很简单:高利差。如农业银行全年实现利息净收入2421.52亿元,占据了该行全年营业收入的近83.4%;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近80%;其余三家银行的占比也都在70%以上。五家银行仅靠高利差每天赚14.77亿。 三是加息转存不公。每次加息后,从银行贷款的人,不用跑银行办理手续,银行就主动执行新利率。而在银行存款的人则大多陷入两难境地,不仅要自己跑到银行排队办理转存,还要计算转存过程中损失多少利率。每次加息后,媒体都有提示,1年期定存的转存临界点为33天。如果超过了临界点,储户所获得的利息收益还赶不上损失的利息,不如不转存。不管临界点不临界点,其实储户总是要有一部分亏损,白白给了银行。对存款人一个政策,对借款人一个政策,通过“不平等条约”,每一次加息都使银行成为大赢家。为什么不能公平对待借款人与存款人呢?给借款人自动加息就理应给存款人自动加息,要办理手续都办理,不办都不办。这没有技术困难,纯粹就是要在储户身上捞钱。 商业银行的三大不公,严格地说,不完全是银行自身的问题,更多的是银监会和央行的问题。学术语言叫做“制度安排”。银监会是干什么的?商业银行因为垄断性经营,其实是挂着“商”的招牌,从来没什么好商量的。银行乱收费和区别对待存款人与借款人加息,这种公然践踏商业道德伦理的行为,难道不应当由银监会出面来管理吗?这么明显的不公,银监会不管,纳税人为什么要掏钱养着银监会这帮官员? 商业银行高利差的问题不是银监会的事情,而是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只不过是坐享其成。央行每次加息时,只要通过不对称加息,缩小一点利息差即可扭转负利率。这样,让存款人亏得少一点,借款人的压力也可以相应减少一点。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差是世界最高的,大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利息差在1%左右,我们在3%左右,未免也让银行过得太舒服了,难怪央行副行长说“很舒服”。银行一家“很舒服”了,存款人、借款人都很不舒服,公平、正义何在? 王胜军 军临天下 201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