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字以前不囧


“囧”字以前不囧
 
从2008年开始,“”字已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汉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关于“”的商业开发,有网站,有商品,有出版物,蔚为大观。不过,前两天凤翔县一个农民给文物单位上交了一块陶器残片,上面也有一个“”字,据文物工作者介绍,这个有“”的陶片,至少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这个刻着“”字的陶器残片是一个盛器的底部,形制像一个章子:一个“口”,“口”里有一个“儿”,“儿”下面是一个小“口”。据介绍,这种图案叫做陶文,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是在制作陶坯时打印的戳记。在甲古文中,“公”字就是上“儿”下“口”,加上印章外框,正好组成“”,所以,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叫“公”的匠人的名章。据考古人员介绍,匠人在器物上加盖自己的名章,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做法。
其实,“”字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在先秦的战国时代,它是作为官方发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吉祥图案。在篆书字体中,最早的“日”的写法就是“”。后来,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了篆书的写法,“明”字写成“月”,现在仍有书法家在沿用这种字形。
  在各种典籍里,“”的意思很多,偏偏没有无奈的意思,现在用它来表示一种尴尬的情绪,也许是因为这个字就像一张无奈的脸。
  在许慎的《说文•囧部》中,“”是指米”,意谓“新米已入仓廪也”;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为祭名,通盟的意思。
事实上,“”字多次出现在文物上。王羲之的代表作《远宦帖》上也有类似的一个印记,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副教授认为,《远宦帖》上的这个“”字印应该是清代藏家耿信公名字中的“公”字加了印章的边框。
 
整理:麻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