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锋创造的定律:出来混,可以不还
两年前,湖北宜城市的“29岁市长”周森锋曾经引起舆论的强烈质疑,但在有关部门的“冷处理”之下,周森锋安然地度过了危机。两年后的今天,他因为面临升迁,再一次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就此作出回应,称周森锋属于破格提拔,这既是湖北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具体措施之一,也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积极成果。在这一谈话发布后,舆论渐渐放弃了进一步的追问,周森锋也像两年前那样,开始再一次从舆论的漩涡中退隐。
但是,组织部门的这个回应却并未能释去公众的疑惑,这是因为,这个回应回避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即两年前揭露出来的周森锋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的论文涉嫌抄袭。两年前,这扇洞开的“抄袭门”使这位年轻的市长无言以对。面对舆论的追问,他唯一能采取的策略便是躲避,希望这种追问在疲累之后自然偃旗息鼓,让他能够逃过一劫。应该说,沉默到底的周森锋办到了,但是让他尴尬的是,两年后的今天,当他面临升迁的时候,他的“抄袭门”又一次打开了。当然,周森锋依然可以沉默,而这一次和他一起沉默的还有准备提拔他的组织部门。
周森锋的“抄袭门”事件在两年前刚刚发生的时候,他的上级组织部门和他的母校清华大学都陷入了尴尬。上级组织部门表示他们没有能力鉴定论文是否抄袭,把皮球踢给了清华,清华自然无法再把球踢出去,只能说正在调查,但却再无下文。其实,鉴定一篇论文是否抄袭,并不需要多么繁难的程序,把两篇论文放在一起对照一下,用一两分钟就可以判出是非,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可以做的事情。清华方面之所以只能沉默以对,是面对铁的事实,不愿承认自己门下的“优秀学生”有这样的丑事,周森锋的上级组织部门王顾左右,也是不愿承认自己的眼镜已经跌破。但是,现在来看,两年前有关部门在应对“抄袭门”事件上毕竟还不够成熟,以至敷衍地回应了一下,让人们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今天,有关部门显然已经老到多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虽然话语根本不对榫,但公式化的程序毕竟已经走过了,对上也有了交待,至于对民众的交待,那是无足挂齿的。
像两年前一样,周森锋将安然无恙地躲过这个“抄袭门”,继续在升官的道路上前行。但是,这起事件已经给我们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社会种下了严重的恶果。人们之所以盯着周森锋的“抄袭门”事件不放,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着这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手段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一条锦绣前程,并且掌握了权力资源,但在事件曝光以后,实际上已经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人们通过这件事看到的现实是,原来为人不齿的欺骗可以带来实际的利益,即使“西洋镜”拆穿,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实际利益仍然可以保全。按照今天的价值观,周森锋无疑是一个“成功人士”,是青年学子学习的楷模,但是,面对周森锋这个楷模,学生们还有必要皓首穷经地钻研学问吗?既然用欺骗得来的一切可以成为“合法财产”,那么走这样的“捷径”,岂不是更符合经济理性?显然,这样一个“成功人士”对其学弟学妹们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官场上他的同僚所起到的作用,都只能是一个坏的激励作用。
周森锋的抄袭,固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但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学风败坏、世风萎靡也有很大的关系。给周森锋必要的处理,可以让他认识到,投机取巧可以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得逞于永远,从而对挽救颓靡的世风起到一点积极作用。但如果对其冷处理,却只会让所有人从反面得到教益,为了个人的利益,破坏诚信原则并不会付出什么代价。显然,当周森锋以这种思维来治理一方,其带来的后果无疑是十分可怕的,是不能让百姓放心的。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社会,除了法律,诚信原则是支撑社会的基本条件,投机取巧者必须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遗憾的是,两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看到周森锋对自己的错误有足够的反思和检讨,而且看到组织部门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反而认为他可以“破格提拔”而要对其委以重任。
周森锋“抄袭门”事件的这种无言的结局,已经陷诚信原则于一败涂地之中,这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将如何自处?我们还有必要坚守原来所信奉的诚信原则吗?周森锋以他的实践创造了一个新的定律:出来混,居然可以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