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在证明人才辉煌的真理
-----那就是社会上应该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
如果我们清华培养出来的人全部是干体力劳动的,
它能有今天这样的人才辉煌吗?
文/汪华斌
昨天上午到某大学去,正赶上他们参加百年清华的座谈会;他们说‘百年清华是中国人的骄傲,更何况他们这个大学就是从清华对外分支的结果;所以也同时举办座谈会’。是啊!1911年4月,从城内史家胡同迁入清华园并更名为“清华学堂”的原游美肄业馆正式开课;而这就是被视为清华百年历史的开端。更为重要的是时光荏苒,百年光景匆匆而过;但清华人在中国风雨的兼程中,却在不断创造清华的辉煌;这才是清华的丰功伟绩。
我们看到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办大学,从辛亥革命的炮声到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百年沧桑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爱国、成才、奉献”的道路上,崇德修业,发奋图强。结果从这里走出了46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23%。同样从这里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元勋和6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当然也从这里走出了9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3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96位将军、140位全国劳动模范、240多位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名人与专家学者,我们的百年清华能有今天这么辉煌吗。
抛开政治局常委、委员、将军这些时代的产物,但工程院的院士和科技奖获得者就是我们清华本来应该培养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清华培养出来了,如果我们社会上不用;你清华还能出工程院士和科技奖获得者吗。这就是说无论是旧中国或是新中国,我们社会永远对清华的人才是有才必用;结果才能涌现出这么多人高级人才。试想如果我们清华的毕业生全部是去卖猪肉或干体力劳动,我们的清华还能培养出工程院士和科技奖获得者吗。这说明无论是旧中国或是新中国,我们的社会还是爱惜人才的;最起码我们没有要造原子弹的去卖茶叶蛋,结果泾渭分明的人才渠道就造就了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时代的人才政策的合理性,因为人才本来就应该是不同道路上并行而奔跑的人。看当时的政工、行政和技术三条线是那么平行,于是三种人才辈出;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内创造自己的专业辉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了那么多的科技进步;从而使新中国快速跻身于世界科技行列。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人才观念更新了,我们社会开始了‘一肩挑’的人才体制;结果工程技术人员成为了名正言顺的“一把手”。在这个“一把手”的领导下,我们的人才开始向权力倾斜了;谁的权力最高,谁就是所有的权威;结果我们的“一把手”既能在政工领域做报告,也能在行政领域发布指示;还能在技术领域定决策。在这样的人才光环下,我们社会的人才真的成了多面手;只要是领导说的就是真理,而执行真理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行为。最后在全社会形成了什么,只要领导就行了;而其它的人才全部可以改行。于是我们动员大学生们干什么,到工人岗位上去干体力劳动。就连我们的下岗运动也是如此,动员我们造原子弹的高级工程师去卖茶叶蛋。当然我也是如此,一个在世界质量管理最前沿的专家学者竟然安排我去干水冲地的体力劳动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我们不是有北大的高材生毕业后只能卖猪肉吗;而且还被社会舆论导向认为应该支持的行为。我实在不明白,既然北大毕业才能卖猪肉;为什么还要他去读北大呢。
在这全方位地将脑力劳动往体力劳动岗位赶的社会,我们的领导却越来越努力学习了;看今天的中国社会,学历最高的也肯定是领导;而且多学历的肯定也是领导们,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时间和公款的保障;你老百姓在体力劳动岗位上还能有学习的机会吗。我在想我们的清华这前一百年创造出了这么多的人才,而后一百年肯定创造不出人才;因为现在没有领导身份的人才只能去干体力劳动,难道体力劳动还能培养出我们的工程院院士和科技奖获得者吗;这就是我对百年清华的感触。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说我们的学校,不要附和社会而要自己的学生到体力劳动岗位上去;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清华不说自己培养出了多少个造原子弹的最后变成卖茶叶蛋的呢;也没有见到哪个大学把自己学校毕业后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学生作为自己的荣耀呀;就我当初下岗后连国内的导师都难为情,而只有我的外籍导师没有嫌弃我而安排我继续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就连我毕业的大学也不好意思,从我下岗后就再也不安排我校友会的活动了;说是给我留点面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才就应该按照人才培养的轨迹发展;而不是随心所欲的错位。如果真的是这样错位发展,我想清华也培养不出造原子弹的专家;因为都在体力劳动岗位上的人还能造原子弹吗。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因打击报复而安排到体力劳动岗位的技术人才,谁叫你生在这个错位的年代呢;先生存而后才能有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