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去过桐城六尺巷,也没看过安徽黄梅戏《六尺巷》,但却早就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共同使用。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此间,张家人便给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英写了封信,要求他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并在信中附了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你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给吴家让出了三尺空巷。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将院墙后退了三尺。这样,在两家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但它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它不仅仅是两家院墙之间的一条小巷,而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你走进这条小巷,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张英那首振聋发聩的诗来。心里的感觉既虚无又实在,它会使你的心胸豁然开朗,颇有几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六尺巷在桐城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自古以来,桐城人处事一般都显得较有风度,人与人之间较能更多的宽容、忍让,所以,桐城的民风一直很好。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为了几寸地界对簿公堂者有之,为了一己之私贪赃枉法者有之,为了满足私欲不顾他人死活者有之,林林总总,都是内心深处对名利的追逐太甚。其实,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就像张英诗中所写的那样,万里长城虽然还在,但当年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却早已灰飞烟灭。如此看来,那人世间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追逐不舍的呢?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耿耿于怀呢?所以,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邻里之间、同志之间……如果有什麽解不开的疙瘩,好好想想六尺巷的故事,忍一下,退一步,一定会海阔天空,皆大欢喜。
包容忍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胸宽广,谦恭礼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邻里之间,更应“以和为贵”。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朝夕相处,没有舌头碰不着牙的时候,所以,只有互相理解、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大家才能每天都有快乐的好心情。邻里邻居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斤斤计较而伤了和气呢?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忍让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忍让就学会了生活,懂得了忍让,就懂得了人生。”令人深思,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