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一年前的4月30号,上海世博会开幕了。那夜,浦江两岸水火交融的盛景,伴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与礼花一同绽放。之后半年,在世博园留下足迹的7300万中外游客,也把那随处可见的世博主题带到了各地。而11月15号的那场大火,或烧毁了美好的记忆,或对“Better city,better life”产生了疑虑。又过去半年,我们继续演进的生活继续丰富着我们的记忆和疑虑。但无论如何,我还是难忘去年的世博之旅,也愿意在一年后再次回味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我惟一的世博之旅只有三个小时,去年六月初的一个傍晚,七点我才进入浦江西岸的世博园,我只能,也很想去看看城市足迹馆和城市实践区。城市足迹馆让我很遗憾,不恭敬地说:那样的展示不应叫城市足迹馆,叫世界文物集粹展或许更合适些。因为没有让我看到:五千年来,人类创造城市文明,一路走来的绵延足迹。看到的仅仅是深一脚浅一脚踩到的城市文明的碎片。我不禁怀疑离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最近的人是否真正领会了城市对于人类的意义。

 

    正像在几乎是一个时代里,人类出现了孔子、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思想的光辉。5000年前,城市文明的曙光,在地球上许多地方开始闪现。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文明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两大文明时代,如果要更准确地对应城市的话,也可以叫“荒野文明”和“村落文明”。

 

    城市文明的标志,不仅是更高大的建筑,更多样的生活,更丰富的商品,最重要的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不再象“荒野文明”时代的人们,只有猎取到动物,或是劫掠其他部族的同类才能生存,杀戮是根本法则。也不象“村落文明”时代的人们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才能满足温饱繁衍生息,自力更生即可自给自足。在城市里,人们只要拥有可以进行交换的资源和能力,就能生存和生活。用于交换的不仅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服务,还可以是情感。在这里,不同血缘、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共同营造着不同的生活,只要遵守规则,彼此相安无事,在这里会更加安全,也会更加安逸。

 

    在城市还不发达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为了更加安全和更加安逸的生活而进入城市。在人类从村落向往城市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大约只有一亿,到现在,将近70亿人的地球村,还有一半的人向往着城市。这句话依然概括了城市化的根本动因。所以,我们可以坚信: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

 

    城市文明是人类迄今创造的最伟大的文明,单从文化传播的功能来看,城市是仅仅次于语言的人类最杰出的集体创造。所以,城市不仅是文明的标志,是生活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多样,自然让城市也包罗万象,善恶共存。美国人说过:你爱一个人的话,就送他去纽约吧,那里是天堂;你恨一个人的话,就送他去纽约吧,那里是地狱。就像白天黑夜是一天,天堂地狱共一城。所以,我们也可以相信:城市本身不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的。

 

    我们对于城市的认识——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和城市本身不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的,本来应该是一并认知的。说到这里,我对世博园里的城市足迹馆也就不抱更多的遗憾了,因为我们的意识里早已习惯了取长弃短。因为美好而不见丑恶,也是符合逻辑的。所以,我不想触犯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五年前在拙作《城市灵魂》一书中,只是弱弱地说了一声:城市化是场革命。那时,东北财经大学的饶会林教授听到此言,给予了共鸣,并鼓励我喊出来,可饶会林教授三年前去世了。尽管没有了饶教授的鼓励,我却要在当下努力地去告诉人们:城市化是场革命。

 

    我们好象已经生疏了革命一词。搜索一下:“革命是指事物的根本性变革,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还可以有很多详尽的解释。但有句老话更形象一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有流血牺牲。革命不仅是新旧变化,甚至是生死变革。

 

    我们的13亿人口,有一半多的人还生活在乡村,从30年前开始向城市涌动,现在每年进入城市的人有一两千万,城市人口的增加,大概相当于一年一个上海。涌入得太快,所以就有了不具备资质却爬上脚手架去改造静安教师公寓的农民工。58个生命的代价还不足以写下血的警言吗?还有,那些遭遇了“血拆”的人们,也是生死之间。这些要命的问题,不是哪个人,哪个地方的问题,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我们正在经历着城市化的革命。有问题不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问题,更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所以城市不仅可爱也可怕。

 

    去年六月初的那晚,在世博园看到的城市实践区的几个城市馆,让我有意外的收获。最难忘的是利物浦(Liverpool),那个大西洋边上和上海是姐妹城市,曾经大英帝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今日的利物浦虽然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制造业的活力,但工业时代的遗存仍散发着这个英格兰的核心城市的余温。利物浦馆的布置和讲解也简洁地如产品说明书。首先看到的一张照片,是英国海军的一艘舰艇Liverpool号,文字表明那艘船在2003年的春天访问了上海。我立即想到,那时的上海也在遭受“非点”的袭扰,他们送来了姐妹城市的问候。另外一张照片,是拼凑了的100多年来效力于利物浦的足球明星的合家欢。再往后,城市经历的照片讲述了他们从生产到生活的变化,也让利物浦渐渐生动和可爱起来。特别是看到他们并不炫耀这里走出了披头士乐队,而且利物浦机场就叫约翰列侬机场时,我已经开始对利物浦心生敬意了。我尊敬他们对生活的创造和对创造者的尊敬。

 

    说到底,城市是由生命组成的,城市是由生活体现的,我们相信“城市让生活更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当然要有更好的生活。从本质来说,是生命让城市鲜活,是生活让城市多彩,尊重并创造多彩的生活才会让城市真的更美好。对城市的认识不妨换一下次序,应该是有了better lif,才会有Better city——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张泽群

 

                                                                        201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