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人金刚钻,凭什么让人做瓷器活?


 

近百个城市按照中央的要求交了作业,提出房价控制目标。除北京明确提出“稳中有降”之外,大多数城市的调控目标都相当“暧昧”,绝大多数是与当地年度GDP增长幅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挂钩,也就是说起码是10%以上的涨幅。

这样的目标遭到广泛质疑是不奇怪的,购房者的目标和政府是不一样的,购房者期待的是房价大降,让自己能够买得起房,他们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他们对房价在严厉调控之下仍然上涨自然会很失望。

殊不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房价的涨跌不是目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证财政收入充裕、保持社会稳定,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房价的涨跌一定是服务于这些目标的。如果房价过快上涨,造成了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潜力的时候,抑制房价增长就和地方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与此同时,房价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又是矛盾的。这些年,房价快速上涨,地方土地收入大增,使得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目标的时候难免投鼠忌器,担忧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根基。这是地方政府制定“温柔版”调控目标的根本原因。

各地方政府制定调控目标温柔有加,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掌握的调控工具有限。这些年房价快速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过度的需求,二是现有土地制度导致的供地紧张。作为地方政府来说,没有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也只能在中央确定的供地指标内供地。除了执行限购政策或者控制开发商囤地这些行政手段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工具可用。以加大保障房供应来压商品房价,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有诸多困难,土地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对保障房投入的资金来源会减少,目前已经高筑的地方债务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对保障房的投入。保障房的入市能在多大程度上压低房价,地方政府心里也没有底。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瓷器活。

要让地方政府下决心制定严厉的目标,还需要从根本上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分配体制,保证地方政府能有除土地收入之外的稳定的财政收入源,同时,从中央的层面制定严格的金融政策,适度紧缩货币供应,同时适度增加各地的供地指标,以加大市场供应来抑制房价上涨。而仅仅以行政命令来要求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可能会交出一份看上去符合要求的卷子,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控制房价增长,而仅仅在年终的时候拿出一份统计报告交卷了事。

仅仅用房价增长的数字来制定调控目标,其实不是一种好办法,因为房价的统计数字本身很容易受到统计样本差异的影响,如果地方政府加大远郊区低价盘的上市量,人为抑制市中心楼盘的上市,或者提高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比例,则在统计上降低房价是不难做到的,但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把房价降下来,而只是把调控变成一场统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