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疑案解密: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怕丢面子吗?(图)


    

­节选自《中国历代疑案解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一壮举,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他们认为,项羽虽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为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乌江》中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项羽是“人杰”和“鬼雄”。那么,你可曾想过,项羽他为什么会不肯过江东呢?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以他自刎于乌江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另一种以唐朝诗人杜牧为代表的,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句句写到项羽是一个缺乏自信和毅力的人,对他自刎的行径表示惋惜和失望。20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项羽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的原因。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为人有些刚愎自用,喜欢独断专行,这也是导致他在与刘邦对峙的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但根据最早的史料记录,项羽是因为失败,没有脸面再见江东父老,才自刎于乌江而不过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问题“怕丢面子”。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他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再来报仇雪恨不晚矣。然而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没有过江,拔剑自刎而死。这是司马迁的一种说法,因为他与项羽之死年代非常接近,描写得又极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所以这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而且后世有关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出自此处。

 

  说到项羽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宠妾虞姬,据传,项羽的自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虞姬的影响。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听闻四面楚歌,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便挥剑自刎。项羽是个刚愎自用、死要面子的人,眼见自己最心爱的侍妾都已经被逼自杀,心中自然是既伤心,又羞愧难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楚军伤亡惨重,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定会觉得自己羞耻难当,再无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便不肯过江,自刎于乌江江畔。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卷土重来,而是他根本就没有了渡江的机会。现今有学者研究认为,项羽当初并不是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项羽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仓皇出逃到江东方向,因为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地盘。而且他的那些部下还是非常效忠于项羽的,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与刘邦对抗到底。如果项羽能够顺利渡江的话,一定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的。然而历史是不会再给一次重来的机会。即使项羽想要渡江,可是逃至东城时就已经被汉军包围,在混战的过程中再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二百四十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但这种说法也同样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和遐想,而且遭受到众多学者的反对。

 

  但毋庸置疑的是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因为司马迁的年代与楚汉之争仅有70年的历史,所以他更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其实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项羽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而又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的人,这些才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因而显得慷慨壮烈,为后人所惋惜。

 

 

 

  上期《耶稣裹尸布的五种推测》答案:

  学生D的推理符合逻辑。这五人的推理都是假言推理。
  D的看法是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即通过否定后件而否定前件,这是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的,因而其推理是合乎逻辑的。A的看法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个推理从推理形式上说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的,而这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B的言论实际上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这个推理就其形式结构来说是正确的,符合“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但是它的假言前提本身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就不可能在600多年时间里一直被我们的教会所敬奉”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在事实上是不成立的。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和欺骗,即使这块裹尸布是假的,也可能在600多年时间里一直为教会所敬奉。所以,它的推理的结论并不是一定真实。
  C的看法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规则。
  E的看法也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但它是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因而其推理是不合逻辑的。

 

福尔摩斯侦探术:激发你无限潜能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当当网 卓越网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未解的历史:卓越网 当当网
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
卓越网 当当网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历史悬案:卓越网 当当

 

 

我的相关日志:


2011-04-04 | 福尔摩斯侦探术:耶稣裹尸布的五种推测(图)
2011-04-01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古代男人在青楼里做什么?(图)
2011-03-29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真实的黄飞鸿武功到底有多高?(图)
2011-03-27 | 福尔摩斯侦探术:神探狄仁杰如何知晓棺中珠宝(图)
2011-03-24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史上40年不近女色的皇帝(图)
2011-03-22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古代哪些皇帝喜欢嫖娼?(图)
2011-03-20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赵飞燕陪侍皇帝数十年为何不孕?(图)
2011-03-17 | 末世预言大揭秘:揭秘恐怖预言“七宗罪”(上)
2011-03-14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盘点站在权力巅峰的八大太监(图)
2011-03-10 |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古代当太监要经过哪些步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