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学界》2011年第二期


生命意识烛照下的乡土书写

              马平川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伴随着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思想、话语突破“左”的各种樊篱,羁绊,突出地体现在“人的解放和发展”上。对人的尊严和情感、人的价值和权利,人的精神和自由得到全面的肯定、捍卫与倡导,文学因此获得了再度繁荣的勇气和力量。小说对现实生活和时代变革人的生存价值、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勘探,对个人与社会矛盾冲突中复杂境遇和状况的深层叩问,以其艺术视野的拓展,观念的不断创新,创作手法多样探索,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吴克敬就在这个时候登上文坛,1985年第3期《当代》头条推出他的中篇小说《渭河五女》,是他第一篇有影响的作品。让读者认识了吴克敬,领略了他小说的魅力。接下来整整20年,吴克敬消失于大众视野。他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读书,思考。直到2005年,中篇小说《五味什字》出现当年的《作家》第2期,又赢得一片喝彩。近年来,吴克敬厚积薄发,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他的小说创作更加娴熟与成熟,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当今众声喧哗与骚动的文坛,吴克敬是一个对现实保持着高度敏感与热情的作家,对黄土地无限的深情与热爱,始终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关注思考着农民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

 

《欲望的绳子》:挣扎在爱欲的漩涡中怎么着陆

 

    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欲望的绳子》①絮絮叨叨地讲了一个有点俗套却匪夷所思的故
事。展现了吴克敬擅编织故事的出色才能。故事本身的核心是一个卑鄙的,开放在玫瑰中的阴谋。令人叫绝的是吴克敬讲故事的策略,他处心积虑藏住掖住包袱,却有意识地用一系列情节系包袱,写得松弛自然。等到他最后松手瞬间,读者早已心知肚明。吴克敬在台上抖包袱,台下的观众开始笑了。《欲望的绳子》先对假象多层次地反复进行铺陈和渲染,即“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并求助于伪善和诡辩”。② 因此,吴克敬不断加强“劫持事件”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的节奏,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觉厌烦,这是小说故事情节本身的魅力。情节的简单,并不影响吴克敬独特演技的发挥,他用各种零散的碎片排列、堆砌成故事,结构成一个个链条圈,故事的萌生、发展、结局各个重要环节就这样缠绕着,繁复着。

    吴克敬借助一个犯罪事件的逻辑发展过程为故事框架,以精巧构思,凸现了当代城乡变革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农村女青年米放心打算认真地跑上几年出租,手头有多余的钱了,就买一个城市户口,嫁一个城市的青年。不幸的是出了那么一场事,米放心被歹人劫掠了,同样来自农村,在银座娱乐城当班保安的赖驴儿,及时救了米放心一命。赖驴儿“英雄救美”的壮举,赢得了米放心的芳心,回乡结婚。赖驴儿本是个纯朴善良的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躁动不安的繁华都市,光怪陆离,情色迷离。情色和诱惑,肆无忌惮而又风情暧昧。欲望在赖驴儿心中疯狂滋长,他的眼睛和心灵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外界的刺激和冲击。禁忌与放纵在一线之间,赖驴儿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日渐露出狰狞面目。赖驴儿与米放心做爱时,他迅速地抓来那条发着幽光的浅绿色捆绑绳,很有章法地把米放心捆严实了。赖驴儿乐此不疲,米放心又一次被劫持,作案仍然是“戴着黑色丝袜的人”,作案的工具“与米放心的遭遇劫掠时所用的那条浅绿色苎麻绳毫无二致”可以看出,从“英雄救美 ”的美丽碰撞开始,吴克敬把男女主人公安置在同一个空间。绳子在米放心身上捆绑的式样和方法,无论是两次的劫掠祸患,无论是热炕头的夫妻性暴力游戏,全然是一个手法,赖驴儿以满足自己的犯罪心理,彻底地一个职业性变态者,谜底昭然若揭。《欲望的绳子》紧接着随着故事的展开,绳子得死结被打开了,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方面,米放心与赖驴儿的线索,一方面是警官破案的线索,两条线索交叉进行,故事由此铺陈开来。

    阅读《欲望的绳子》,读者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是谁捆绑了你?谁是头戴黑丝袜的歹人?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得不到最终的结果,米放心想:“人和人有没有爱,不是一根绳子捆绑的。”米放心“情愿不情愿,身上已有几次绳捆的体验了,她在想,谁会把她捆得那么专业呢?”随着故事的渐次进展,读者最终了然于心。

    在《欲望的绳子》中,爱在纯情与疯狂之间撕扯纠缠。性是其表现的对象。一条绳子,在赖驴儿眼里,是一个真正的情色符号,是他开涮爱情的道具。在米放心眼里,那根绳子是她和赖驴儿的爱情象征;在警察眼里,这一条绳子,就是物证,绝对的物证。赖驴儿所存在的扭曲心态,使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婚姻生活中去。赖驴儿作为施虐淫者来说,他自己是个有着扭曲变态性欲望的人。“做那事就有绳捆索绑的。好像绳捆了,索绑了,做起来更有激情似的。”赖驴儿把米放心从头到脚都捆绑起来,捆绑得紧紧的,紧紧地筛着她,让他好好地把她爱一回。赖驴儿看到米放心被绚丽绳子相互缠绕着,美丽无比,觉得特别的受用,特别的刺激。令他神往不已。赖驴儿在受虐的幻想中,获得某种性满足。米放心唤起一种异样的,肉体被占有的快感。“那是一条苎麻绳子,染上了好看的绿色。”就是这条绳子,是一条神密的绳子。绑在赖驴儿欲望上的绳子,将米放心牢牢地缠缚着,也牢牢地拴住了她的灵魂。

   《欲望的绳子》在“暴力+性”的欲望化书写的背后,隐含了他对现实人心、人性蜕变的不懈追问与细微体察。吴克敬小说叙述的焦点由农村一步步移动到变革中的城市。《欲望的绳子》展现了鬼魅的城市现代化生活对人心灵的异化过程,描写了欲望对人的灵魂的扭曲变形,带给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当代故事。让我们直面人性的变异的残酷和卑鄙,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也根本不可能为一种质朴和纯真的人性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在城市的蛊惑下,在欲望的渊薮中,美好人性的光芒黯然失色。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人性的压抑、扭曲和变形,心灵在这根绳子的震动中一阵痉挛,抽搐得浑身痛楚。欲望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坚韧无比。在绳子后面所展现的流光溢彩的幻境中,赖驴儿也被一根极富魔力的绳子紧紧的套牢,缚住了心灵自由的翅膀,在欲望这个黑色的旋涡中,拼命挣扎,却挣不脱。

 

《状元羊》:一个中国版“羊吃人”的背后

 

    十五、十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羊毛得需求量剧增,养羊便成了很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来放羊,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把这种现象比喻为“羊吃人”。他说:“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吴克敬的中篇小说《状元羊》③告诉大家一个现代中国版“羊吃人”的故事。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在“羊吃人”背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就是对金钱、权利与欲望的追逐。

    如何在 “三农”问题的错综错杂中,敏锐的感应、凸现我们对于中国乡村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吴克敬的中篇小说《状元羊》这一方面给我们一个惊喜。《状元羊》颇受读者好评,可称为吴克敬近年来凝聚了心血的重磅之作,也是他近年来创作里程中一部重要的作品。《状元羊》将吴克敬的小说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乡土中国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状元羊》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显得成熟厚重,准确地、把在急遽变化转型中的农民精神冲突中的艰辛与欢乐,痛苦与迷茫,理想与失落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探讨和表现了基层社会中权力异化造成农村社会生活的内在戏剧性和人的复杂的精神境遇。

   《状元羊》是吴克敬对于他的农村经验的又一次记忆的书写。写的是偏僻贫困山区的重点扶贫对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冯来财。在蒋县长、姜干部的帮助下靠养良种羊,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好日子,又因为羊而回归贫穷的故事。《状元羊》揭示了当前农村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勾画出基层政权、乡村政治的真实面目,不露声色地展现出人性耐人寻味的一面;又以其丰富深刻的内蕴,透视出政治和道德伦理在乡村民间生活所烙下的种种印记。

   《状元羊》展现了半截残疾人冯来财,无奈的挣扎与希望幻灭的过程,将山区农民艰难的生存境遇,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冯来财的羊被评为羊状元,一改过去贫困落后的光棍命运娶上了媳妇、有了儿子、老爹的病开始好转、因为状元羊,半截人冯来财着实风光了,当上了人大代表,在乡人大的选举议程中,冯来财为了感谢姜干部帮助他脱贫致富,杀了两只羊,让代表们喝羊汤。希望这些人投姜干部的票,冯来财杀了两只羊的举动,却在政治权利斗争中演变成了“贿选”,得罪了上头的人招致了灾祸,也让刚刚提拔的姜干部,被免去副乡长的职务。蒋县长为了避免“嫌疑”,从此也躲着不敢见冯来财。冯来财为了给孩子看病。结果连状元羊都宰了送人,儿子的病也没好转,冯来财又成了穷人。他的命运从此一路下滑,再加上为儿子看病的花费,他的“家产”被尽数花光。顷刻间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冯来财和妻子麻拉拉的生活从此退到了原点上,一家人走投无路,冯来财陷入无助的苦涩和绝望之中。从《状元羊》里我读出了一种酸涩一种沉重和一种悲怆。

    吴克敬对底层生活有着敏锐的发现和深入的了解,《状元羊》中场景的铺排,人物的塑造,细节的选取,皆跃然纸上。特别是对于底层人物心理的刻画,真实而独特,把一个悲喜剧写得如此不动声色、小说夸张幽默,乡土味浓厚,如此冷静沉着,匠心独运,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不凡的功力。可意会又不可言传;貌似清楚实则混沌,看似简单实则暧昧,造成文本意蕴上的丰富性,多义性。呈现出了当前乡村社会的现实场景和社会进程中斑驳复杂的文化、政治生态。《状元羊》试图揭示出隐含于生活背后的真相。在平易、平实的叙述中呈现出感人至深的人格力量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感。

   《状元羊》以冷静而略带戏谑的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幽默犀利,意蕴含蓄,富有情绪感和节奏感。通过人物心理深入开掘,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的题蕴,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小说叙述方式是传统余弦代的结合。在故事中他并不直接讲述自己的看法,而让这些由故事自身来呈现,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平静、冷峻的风格。对乡土小说来说,仅写出乡土地域的外在风貌特色,奇异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不能成其大气象的。只有在时代发展中,努力去开掘特定的地域人心,写出构成特定时代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的精神、灵魂和人格。《状元羊》的深层意蕴已经延伸到整个农村社会的肌理深处,以喜写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洞察力。

    生活是纷纭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有直观的即外在的物象性的生活,也有深层次的,不能一眼就能看到的精神性的生活。对于文学所应该表现的深层次的精神生活,或者被忽视了,或者对此缺乏认识和体验的能力。是能够将“见”与“识”转化为作家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深刻独到的情感体验的作品,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作家不能单纯依靠想象、虚构来创作小说,小说的功能不能单靠联想、想象实现的,因为纯粹联想是很难抵达事物内在的本质真相,妨碍了小说进一步走向深入,作家除过想象、虚构的能力外,我看更重要的是面对瞬息万变、错综繁复的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发现、捕捉住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东西,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米兰·昆德拉曾将小说家分成三种:讲述一个故事,如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如福楼拜;思考一个故事,如穆齐尔。④他为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定位则倾向于第三种,在于“思考一个故事”。选择了在小说里思考,思考什么呢?讲述、描写一个故事对作家来说是行家里首,唯有思考一个故事就难了。当前小说缺乏的不是故事,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缺乏睿智的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只有具备这样“思考”,才能写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对吴克敬来说,《状元羊》可以定位在于“思考一个故事”,在其形而上的的观照和思考中,对现实多方位多角度的进一步探索和追问,传达出对农民生命与存在本源的追思和诘问。吴克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比一般作家更敏感,赋予了乡村叙事以很深的文化思考,他真正感知和表现是农民在追求人生梦想的道路上种种痛苦和无奈、颓败与挣扎。他更关心农民的精神际遇,关注农民在急遽变革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精神冲突和心路历程。“人”在《状元羊》这儿得到深化和凸现,并且彰显出强烈的主体色彩。

    《状元羊》体现了吴克敬从生活中捕捉事物真相的能力,无论从现实观察的深入性、人物塑造的丰富性,都值得称道。吴克敬以一种悲悯诚笃的情怀,亲切质朴的笔触,描写我们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带给社会最底层的鲜活与凝滞、高尚与卑微、疼痛和甜蜜、失落与幸福。冯来财的迷茫和困惑,是最普通的农民在社会变革中身不由己、被挟裹着推向一种尴尬境地的困惑和迷失。《状元羊》对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乡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透彻而又精微的书写,把农村的当下和焦虑再次真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当今农村的现实,让我们在思考中追问人的自身,省悟中审视现实。冯来财由最初的感动逐渐转化为满心的迷茫与困惑时,陷入那么多的无奈与无助,生命还在继续,灵魂却迷失于苍凉的天地,最沉重的伤与最无奈的痛,化归空灵的呼唤。《状元羊》开始看似一场闹哄哄的轻喜剧,但在情节层层推进中,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悲剧性审美质感。“冯来财觉得身上的冷了,先是皮肤上的冷,再是血管的冷,后来就是他的骨头冷了……他觉得自己就要冻僵了,”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了一阵痛彻骨髓的寒冷和无处可诉的悲凉。在扼腕痛惜中,我们不禁要问:冯来财的明天在哪里?

    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及对农民心理与语言习惯的把握,使《状元羊》对关中西府农村的描写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叙述语言更加放松、纯熟,沉静而内敛。小说充满着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对人物的精神内核往往把握得细致,准确。“状元羊”作为故事的动力与逻辑,成为弥漫整个作品一种意象,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矛盾的交织,都以“羊”为中心,前后串联,组织叙事。轻淡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调,还有意以场面、生命的喧闹作为映衬,善于抓住人物、心理、细节做纵深的开掘,平中见奇、引人入胜。小说丰赡的艺术境界得以显现。《状元羊》的结尾,在鞭炮声声除旧岁,家家户户一片祝福声中,冯来财卷了状元羊皮,打算换两个小钱,割两斤肉,包饺子过年,孤独地披着羊皮在冰冷的雪地里。热闹与凄凉,冷彻透骨的心与满天飞舞的雪,这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和烘托作用。

 

《手铐上的兰花花》:人性博弈中的妥协与抵抗

 

   《手铐上的兰花花》⑤是一曲当代农村女性的命运悲歌,再一次显现了吴克敬小说的价值意义: 思考生命,捍卫尊严。吴克敬以一种更为宽广的悲悯情怀去拥抱现实人生,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黄土地最底层的农村女性身上,对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吴克敬把急遽变化转型中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发生巨变的今天,关于爱情这一古老却永恒的主题被再一次重新审视。农村女性如何在当代社会立足,生存和发展,努力寻找并捍卫自我价值和尊严,应该是《手铐上的兰花花》引领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手铐上的兰花花》主人公阎小样,美丽纯洁如陕北高原上的一朵美丽的兰花花。上天有意,给了阎小样一个少见的俏模样,一个少见的亮嗓子。辍学回家的阎小样下沟收种,上梁放羊,凭着一曲令人陶醉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在县城赛歌会上获得冠军。阎小样被一位在当地的呼风唤雨石油老板顾长龙看中,他用一撂红砖般瓷实的人民币,要娶阎小样为妻。阎小样根本看不上油老板。但显赫的权势、金钱和名利,死死将阎小样控制在自己的掌股之中,她的哥哥在油老板公司上班,更期望她嫁他而从中得到更大的好处。哥哥说:“顾老板看上你,是你的福气哩……”最后哥哥双跪在阎小样的面前,求妹妹家给顾老板。乡、县的领导磨破嘴皮子,让阎小样父亲不可失主意,把顾长龙拉住,大财神哩。大家都劝阎小样:从了吧,不吃亏的。周围的众乡亲都羡慕阎小样,羡慕阎小样掉进了“福窝窝”里,后面有她享不尽的福。阎小样一向敬重的,慈母般的声乐老师王厚草说:“你有依靠了,以后老师有啥求你的,你可不能拒绝。”

    百灵鸟配财神爷,百年好合,千年幸福背后真正的悲凉,留给我们的是辛酸和苦涩。对贫穷的恐惧和无奈,对金钱和权势的渴望,导致人的异化和灵魂的异化。使他们在谋求人基本的生存权利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沦为精神废墟。面对金钱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作出,西美尔认为,在当代社会中,金钱一方面使人们摆脱了前现代社会中种种人身束缚,从而使人们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但是另一方面,金钱也毫不留情地夷平了一切价值和意义,充当了所有物品的等价物。

    权势、金钱、欲望交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的网,无情的粉碎了阎小样爱的权利和自由的幸福。在无法摆脱现实的情况下,她被卷入万劫不复的的深渊。阎小样在绝望中妥协了,嫁给了可以作她父亲的油老板顾长龙。在新婚之夜,阎小样依然抗婚,不让顾长龙碰她,酒醉之后的油老板在与小样的拉扯中,不小心重重撞在铁艺茶几上死去,阎小样由此成了一名杀人犯。一副手铐就活生生地可以把阎小样阻隔在世界之外,一座监牢把阎小样的爱情完全埋葬了。

    吴克敬的理想是把阎小样的美丽的人性挖掘出来展现给读者。即便是沦为罪犯的阎小样,吴克敬也洞察其心理,写出她内在的人性中的美丽和高贵。阎小样在押往省城女子监狱的路上,她挺身救警察,而使自己受伤;她朴实善良,先后两次放弃有逃脱的机会。虽然法律是冰冷沉重的,冷静理性的,然而人性之光总能够驱散阴霾,温暖人心。

阎小样在吴克敬笔下成了人性至善至美的化身。通过一些看视 “合情”不“合理”的情节的描述,阎小样鲜明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吴克敬对阎小样的形象设计可谓用心良苦,这寄托了作者对淳朴,美好人性的失落的强烈缅怀和追求,使得这篇小说洋溢着动人的温情。

    “把我的婚纱照取来给我”。这是阎小样在走进省城女子监狱黑漆大门时,拥抱押解员宋冲云时说的,在这突如其来的激情与浪漫的瞬间,散发出着温暖的人性芬芳,让人体会到一种久违了的感动。身陷囹圄,却无法拘禁,夺走她的对爱情和幸福向往和憧憬。《手铐上的兰花花》感念传统的人生爱情价值观,阎小样所焕发的超凡脱俗的人性美,心灵之爱,在这个越来越人欲横流的时代,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遭受重创的今天,给人一种强烈的人性慰藉。

   《手铐上的兰花花》揭示了男权主义社会意识下,权势,金钱和名利的裹狭强大威力中,农民沉重的生存忧患与爱情的精神困顿。小说的以陕北风物和人事为背景,浓郁的乡土气息,魅人的风土人情,是这篇小说一大艺术特色。阎小样的身上有了陕北山水的灵气,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她不染纤尘地成长着,她那一曲如泣如诉的信天游,唱出黄土高原上的美丽爱情,也映衬出人世间永存的那份爱与善。那如泣如诉的曲调,那委婉动人的旋律,无不给小说镀上了绚丽迷人的光晕,时时撞击感染着我们脆弱的心灵和敏感的神经。小说大量引用了陕北信天游“兰花花”的歌词,这无疑为表现阎小样命运及深化小说主题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可以看出,从《渭河五女》、《状元羊》到《手铐上的兰花花》,吴克敬秉承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更是其小说创作审美过程坚守的一种艺术追求和精神立场。正如吴克敬所言:“1981年到1986年这个阶段,我注重的是人的朴实的情感,是那种日常生活中纯净质朴的东西;而后期的作品,我更注重的是一种社会形态,那种能反映出人的形态的东西”。⑥在吴克敬的小说中,不论是对于复杂冲突的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对于多元文化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中的融合变迁的考察,他深得陕西乡土文学传统的精髓、血脉,继承了那种开阔、沉实的品格,而又独出机杼,自树一帜。

    吴克敬在农村做过木匠,当过生产队队长,在建筑工地打过工,在县文化馆干过临时工,当过近10年的记者,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克敬不寻常艺术经验和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使他在感知现实生活时,有着敏锐的审美发现,蕴涵着思想的锐气和审美的活力。这些鲜活、机智的乡村叙事,显示了吴克敬拷问人性,解剖灵魂的深度,表现出丰厚的精神内涵和内在的张力。

    吴克敬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包括散文,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彩排”,他为好戏、大戏上演做足了功课。大戏就是吴克敬马上就要面世的长篇小说《初婚》,我有理由期待着他再给我们以新的惊喜。

注释:

①吴克敬:《欲望的绳子》,《钟山》,2007年第6期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页

③吴克敬:《江南》,2007年第1期,《小说选刊》,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

④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第136页

⑤ 吴克敬:《延安文学》,2007年第6期,《小说选刊》,2007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

⑥ 吴克敬:《作家吴克敬:二十年磨一剑,不改纯真的心》,华商网, 200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