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2010年金融报告透露2011年货币宽松


谢逸枫:2010年金融报告透露2011年货币宽松

   2011年4月8日,央行发布《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介绍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报告详细分析了过去一年内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复杂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市场运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着重描述了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探讨了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热点问题;报告还发布了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大事记和2010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数据等内容,对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市场国家整体较快增长,但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及粮食价格的较快上涨,面临较大通胀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向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市场结构继续优化,产品、制度和机构创新有效突破,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同时,也表现出了市场行情分化、震荡幅度加大等特征。展望2011年,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主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同时其规模将继续扩大、结构将更为优化,对外开放也将稳步推进。

   报告共分总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基金市场、理财产品市场、附录等十一个部分,分别从市场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制度建设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创新、市场影响力评估、发展展望、专题等几个方面逐一对各个金融子市场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2010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1)宏观金融环境适度宽松

   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幅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
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约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年年末降低8个百分点。

   二是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适度。
   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上年年末降低11.8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三是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继续增长,但增速回落。
   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年末降低8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2.05万亿元,同比少增1.08万亿元。

   四是存贷款基准利率适度上调。
   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0月19日和12月25日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5个百分点。两次上调后,1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2.75%和5.81%。这是自2007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上调基准利率。

   五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大幅增加。
   12月,执行下浮利率、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27.8% 和29.16%,比年初分别下降5.39个和1.10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3.04%,比年初上升6.49个百分点。

   六是年内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月、2月、5月三次上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10月对六家银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于11月两次、12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上调后,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8.5%,已达到历史高点。

   七是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2010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 481亿美元,同比少增50亿美元;2010年年末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为28 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2)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一是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

   银行业运行总体良好,各项业务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4%,比2009年年末同期下降0.44个百分点。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稳步发展。截至年末,我国106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本为431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和增长12.7%;全年实现净利润775.57亿元,比2009年下降16.85%。保险业继续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年末,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010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30.4%。

   二是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贷款融资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股票融资占比显著上升,债券融资继续增加,融资结构明显优化。

   2010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11.1万亿元,同比少增1.9万亿元,其中,贷款融资量8.36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量1.78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3.5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进。
   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选择甘肃、四川、广西、福建、山东、重庆、吉林、湖北等8家分行扎实推进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工作。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已分别于2010年7月15日和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金融租赁公司进一步稳步、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的发布,也将对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为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并于2010年10月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的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

   为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缓解保险资产配置压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于2010年8月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进行了细化和调整。9月,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明确了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的条件、范围及上限等。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
   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与我国FSAP部际工作小组签订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评估范围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作为我国开展FSAP评估的工作指引。根据“备忘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国FSAP评估团分别于2010年6月、11月来华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现场评估工作,全部评估工作预计将于2011年7月结束。

   六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稳步推进。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扩大试点方案,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8月,进一步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两项配套政策。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发布《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明确境外机构可申请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用于依法开展的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10月,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工作部署,新疆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成为首个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省区。从试点开始至2010年年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4亿元。

   2010年,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金融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但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我国经济金融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金融体系运行平稳,为我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