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的民营资本集团的统称——吴晓波谈儒家与商帮


    

《鲁商——山东商帮财富之道》吴晓波【序言】

儒家与商帮

 

《山东商报》编辑出版《鲁商世家》一书,嘱我作序。翻阅书稿,让我对一个陌生的商帮群体有了一次了解的机会。这些年,我一直在进行企业史的写作,而在这个过程中,缘于地缘的"商帮"概念让我不断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商帮",是对一个区域的民营资本集团的统称,它既是一个经济地理的概念,又是一个商业文化的概念。自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诸多著名的商帮,它们是当时民营资本的最强代表,也完整地体现了当时经济的主要特征。



中国自公元前七世纪开始,就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国家资本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型国家,政权通过对关键性生产资料的控制来增加收入和体现控制力,在这样的体制内,商帮文化是一个异端。到有清一代,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产业,相继产生了几个大的带有明显地域人文特征的商人群体,用托克维尔的话说:"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

在这些商帮当中,鲁商可能不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遍考明清两代的山东名人,鲜有声名卓著的大商人和实业家。19世纪中叶,一个德国人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山东人就其精神来说,能成为好官吏,学问也精湛,却不太适合于商业。这个德国人是一位地质学家,名叫李希霍芬,曾7次来华考察,在其著作《中国》中第一次写下"丝绸之路"

我基本认同李希霍芬的观点。原因无他,齐鲁是儒学的故乡,山东人这种"不太适合商业"的气质很大程度上在于受到植根于这片土壤的儒家文化影响。《论语*里仁》里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对""的道德评判禁锢了商业基因的形成,在随后几千年间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手头的这本《鲁商世家》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对这片"不太适合商业"土地上诞生出的鲁商进行重新审视。穿越百年风尘,我们看到在晚清至民国间,鲁商也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开疆拓土,逐浪商海,成为构建近现代经济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甚至发现,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鲁商在经济活动颇具道德感和责任精神,他们表现出的理念之超前、视野之宽泛,也风范尽显,让后人心折。

但令人叹息的是,这些参与构建近现代经济社会的企业后来多数在历史风尘中湮灭,几无留存。这也让一个问题在我的研究和写作过程始终萦绕不去:这是近代百年特殊国情带来的困境,还是基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