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5月12日
5月12日,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
在围脖上看到老朱回忆当年京华记者赴灾区的情形,心有所触。
我想,当时中国的媒体,形格势禁下,大致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法。
当时我的解释时,正好我们有记者休假在重庆四川等地旅游,赶上了地震了。
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南风窗去的最早的记者,是李楠李北方,后来有尹鸿伟和田磊等。他们都做了很好的报道。
李楠在媒体界是一个评价很分裂的人,但我很喜欢他的人品和做事的认真。
他也是最早报道坍塌厉害的为什么偏偏是学校的记者,后面还有一篇手记,没有反思的眼泪是水。
今年,中国周刊做了一本特刊,《镜——逾川》,是影像版,反映3年来汶川的变化,随刊附赠。
李佳蔚同学在四川呆了好几天,写了篇《逾川》,写得很感人,
评刊会几个小姑娘说,读着读着,眼泪就出来了,也有读者有类似的反映。
虽然这本特刊没有商业赞助,但我和晨明还是坚持做了。
于我们而言,也就是希望求一个自己内心的平和吧,对得起自己的心。
上午,出门开会。
还好,这次没打呼噜。
回办公室,一龙的新员工培训还未结束,顺便去听了听尾巴,也插了几句嘴。
开始琢磨观察、评论及其他一些零碎选题。
审稿若干。
审定稿费等。
讨论有关活动赞助事宜。
生活总要继续。晚上,一群老乡在常州宾馆餐聚。
家乡菜肴,欢声笑语偶尔夹杂乡音,开心。感谢@王亦农书道 兄盛情,感谢@周志兴 老师的美酒,感谢@窑哥 的张罗,感谢@庄鉴韬 体育画报泳装女郎的饕餮盛宴,感谢还乡团诸亲。。。
今儿走了腰伤之后最长的路,早上去六部口开会,四号线西单站下,走到六部口,开会处在搬家,电梯繁忙,爬上下四层;中午六部口到西单站,一号线东单换五号线,大屯东至单位。傍晚五号雍和宫换二号至朝阳门外常宾;晚朝阳门外二号宣武倒四号,都知道社会主义地铁贪大不人性,腰大受考验,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