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流水账5月13日
今天杂志社最主要的活动,是读书会。
读书会是中国周刊采编中心的采编人员自发发起的一项活动,旨在交流最近阅读图书的心得体会,推介好书,丰富并大家的精神生活。
读书会也是强制性地要求采编中心人员参加,无论总编,编辑、记者,还是美编校对,等等。
读书会上没有总编副总编之分,主持人是唯一的议程设置者,活动期间,一切听从主持人安排。
中国周刊读书会的倡议者和最初的主持人田乾锋,现在新京报工作。
虽然他已离职,但大家觉得读书会这个形式不错,当然,内容也不错,被大家接受延续了下来。
新一任的读书会负责人,采编中心公推邓艳玲同学担任。
今天的读书会,也是邓艳玲同学上任以后的第一次。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确实如此。
邓同学早早就在内部交流系统里,贴出了读书会的主题及具体要求,
开始之前,邓同学一改过去开会总是掐着点来的习惯,早早到了办公室,以至于我们几个见了,纷纷跟她打趣。
在形式上,邓同学也进行了新的创新,她找了出身电视的周昂同学,搞起了配乐,倒也是别具一格。
每次读书会,都会让我有些收获,
这收获来自于大家不同喜好视角的分享。
我也是很愿意跟大家进行这种交流和分享,毕竟,纯粹个人的阅读偏好,也容易让自己沉溺于某种境况。
按照邓同学的议程,我在读书会上跟大家分享了两个主题,一是自己最近读的书,二是心目中的范本和自己想写的东西。
我个人阅读虽然驳杂,却还是集中在了偏历史、政治和文学方面,尤其是经典的重读上。
毕竟,上了年纪,阅读渐渐走向了非功利主义,而倾向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整理和提升。
读书会上,我表达了对阅读当代人写的书的困惑和痛苦。
一来,是那些偏新的书胡扯溜丢的东西太多,二来是过去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原本已经支离破碎了,阅读而得新认识,也害怕精神上的最后一击,或者,赶上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春节以后,我还是读了些书的:
动物庄园、刀锋、丧钟为谁而鸣、雪国、分叉小径的秘密花园,等等。
当地人编著或撰写的,主要是师永刚兄的《首败》,和马勇老师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
读书会上,我主要谈了介绍了《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本书。
因为刚读完。
作为非专业读者,个人认为:
第一,这本书在写作态度上,迥异于过往及当代许多著者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而有了钱穆先生所言的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陈寅恪先生对历史的了解之同情。
不是见风就是雨,而是筹烂谋深,在消化历史材料的基础,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当然,这里边自然少不了合逻辑的假设和推论。
第二,换一种历史观,转换视角来审视历史资料,其结论自然也迥异于他人。
第三,文字流畅,可读性强。
坦率地讲,这本书,我就是在坐地铁上下班途中完成阅读的。
当然,对历史史料的考证和掌握,不是我等这种非专业读者的责任。
第四,我个人阅读的习惯,遇上好的书,书中分析问题的框架,或者某些观察问题的视角,总会与我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和关怀交相呼应,打开我思考问题的想象空间。也许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特质吧。
《19911年中国大革命》是继我阅读高新军老师的《墨西哥社会转型如何走过大事件》,以及李炜光老师写法国大革命前路易十六财税体制改革的《狂飙一曲从天落》之后,打开我想象空间最大的作品。
除了介绍自己所读的书,我也坦率地讲到了,如果未来有机会写书,想写的书。
我最想写的书有两本,
一本就是像汪曾祺先生一样,把对即将消失的故乡记忆,以白描般文字,写出来。
我现在博客上的关于故乡的记忆,我跟许多乡亲说过,那是抢救性记录,还不是文章。
第二本,我想写的,是自己这一生走过,看到诸多东西,现在必须深埋于心的内幕、秘辛、八卦、隐私,等等。
那可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这绝对是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媒体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不过,也许,后面这本,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书。
呵呵。
其他,琢磨讨论若干选题。
讨论讲座海报设计。
联系被访者,审稿。
晚上一龙请大家吃烤全羊。
在第一桌喝了不少啤酒之后,又跑第二桌跟大家喝啤酒,
结果,那帮家伙非要一人一杯,可惨了,光第二桌,就有15杯以上。
呵呵,不过,今天高兴。
回家路上竟然没睡,到家之后,还看了部电影,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