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电视专题片: 精 彩 武 功作者:杨焕亭
电视专题片
精 彩 武 功
撰稿:杨焕亭 王宏民
片头字幕:
这是一方史韵悠悠的土地
这是一方人文璀璨的土地
来了!你会为她的川媚山晖而流连陶醉
去了!你会因她的魅力四射而魂牵梦绕
解说词:
- 秦岭嶻巕,群峰如浪,岚浮翠涌,积雪明霁,站成亘古的屏障;渭水滔滔,蜿蜒东去,映日辉月,披彩携虹,舞动她翩跹的裙裾。关中平原,就在这山水对视间,铺开她的沃野广畴,一马平川。
- 武功,这曾经沧桑而又厚重沉雄的历史热土,曾经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热土,曾经缔造辉煌而又孕育希望的魅力热土,明珠一样地镶嵌在这山与水的怀抱。岁月的斗转星移,季节的春秋更迭,书写着她生机盎然的绿色,描绘着她沉实丰盈的金色,铺展着她天地人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武功,古称有邰。地处关中平原中西部,东西狭长,南北紧凑。总面积397.8平方公里,总人口41.6万,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业历史悠久,素以“关中米粮仓”著称。渭河、漆水、湋水、漠峪河四水如条条玉带,穿境而过,西宝北线、中线、高速公路及陇海铁路似腾飞巨龙,横贯东西,是关天经济区内具有显著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发达的陕西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绿色生态有机食品保障供给基地,关天经济区食品工业基地。
- “观天地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以武功古镇为代表的丰富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她成为印证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断面,是业已形成的以西安为中心、陕西西线文物旅游黄金线上,继乾陵、法门寺景区外,备受海内外游客关注的又一个人文旅游胜地。
- 如果说,文明,在任何时候都总是以个性的地域魅力而让古往今来每一个走近她的生命个体“心游万仞,思接千载”,那么,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封,会发现,走过千载风雨的武功镇,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无疑已经成为一件具有史诗意蕴的拓片。那一座座笔走龙蛇的碑刻,那松柏苍郁的庙堂,那阅尽沉浮悲欢的雕塑,那古韵犹存的巷闾,引发我们对这个文明古国在一座古老城池上烙印的悠悠情思,不尽追怀。
- 你要追寻中国农耕文明的源头么,武功捧给你农业始祖的智慧,文明薪火的辉古耀今,文明长河的奔腾不息。
- 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遗留下人类与自然相仞相靡的印记。武功郑尙坡遗址,曾作为我国侠、商、周断代工程在全国选取的的三个考古点中的其中之一而闻名世界;武功浮沱村遗址出土的陶屋,因破解了史学界关于古人类最早居住的屋形之谜而轰动全球。这座位列关中四大名台之首,屹立在漆水之滨、全国唯一的古农业名胜----教稼台,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的计程碑。
- 《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彀者稼穑焉,民皆德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号曰后稷,天下得其利,有功。”
- 采访:文化学者对这段古文的释义
- 历史总是因为人的生存而充满着可触可摸的质感,教稼台对于中华农耕文化的意义,不只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结束了人类饮毛如血、采撷渔猎的生活,从而使中华农耕文明领先世界达一千多年。他(后稷雕像)慈祥而又悠远的目光,望漆水悠悠,从脚下流过,那在河两岸铺开的万顷麦浪,从远古激荡到这个崭新的世纪,闪烁着“长河不息,文明不息”的真理光焰。
- 采访:农史专家谈后稷教稼对我国农业的贡献
- 后稷,不仅仅属于历史,他就在他的后裔们生生不息的代际传承中活着。在武功,相沿成习声震西北的河滩古会,据说其最初的成因源自夏收冬藏后的中国农民,出于对后稷的敬仰,每到一年中的冬闲时节,自发的从四面八方赶来拜谒农神后稷的习俗,以农为本的亿万苍生,为表达对五谷和土地的敬畏,将教稼台作为祭拜天地祈愿生民万世荣兴的福祉。
- 1933年,遭际旱魃肆虐满目疮痍的民国18年大饥荒后,民国政府要员于右任、戴季陶等在焦易唐、杨虎城等人陪同下,寻访膜拜教稼台下,躬身武功勘察创立了今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 武功对于中国历史的人文含量,绝不仅仅是一座教稼台。她的风云际会,她的铁马雄风,她的锺鼎俎豆,铺垫起她嵯峨崔嵬的历史高度。至少从公元1961年上溯到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的将近1800年间,她曾经是武功(郡)县治的所在地,是秦汉隋唐时期辅望长安重要的京畿之地,其因地制宜的筑城形制,不仅暗合了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而且单是以“龟形”设计的格局,至今仍是学者乐于探究的命题。
- 采访:古建学者谈武功镇“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得水藏风”的地理特点及为何建成“龟城”的原因和美好寓意。
- 你要领略“江山如画”的汉唐雄风么?武功捧给你人杰才俊的壮怀激烈,英雄主义的惊鬼泣神,民族精神的瑰宝璀璨。
- 春日的武功镇龙门村,碧树葱茏,麦波吐秀,菜花芬芳,以气节名垂千古的一代大汉名臣苏武的墓地,宁静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神思徜徉。
- 苏武,字子卿,武功人。西汉代郡太守、平陵侯苏建之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他奉命持节出使匈奴,因政治变故被匈奴扣留。单于敬其忠烈,诱逼其降,苏武不屈。单于发怒,将苏武囚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苏武靠食毡饮雪而坚强地活着。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牧羊,历19个春秋寒暑,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长安。威胁不屈其节,利诱难撼其心,风霜不改其志,苏武以凛然风骨书写了动天地、泣鬼神的慷慨壮歌。
- 面对一尊伟大的灵魂,潇洒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向天放歌,“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以死殉国的文天祥洒泪赋诗:“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而对于千百万百姓,则是通过这出久演不衰的秦腔剧《苏武牧羊》走进苏武崇高与美的精神世界的。
- 他威武不屈的精神品格,他忠贞爱国的伟大情操,不但为站立在中国历史长廊中的仁人志士树立了价值的坐标,也使武功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找精神沐浴的高地。
- 徜徉古镇街头,映入眼帘的这座古塔便是与西安大雁塔、扶风法门寺齐名的报本寺塔,无论是她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还是她旷古绝代的建筑艺术,都使后来者对她投以崇仰和钦敬的目光。
- 而她的引人瞩目,是因为它与一个曾经缔造了一个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的伟大政治家的诞生地联系在一起。《关中胜迹图》载:“报本寺塔高数十仞,世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太穆皇后而建,故名报本。”报本寺,原名武功别馆。唐太宗在位期间曾多次御驾武功,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将太宗故宅扩建,为昭彰李世民的仁孝之心改名为报本寺,并从此融入了佛教文化。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曾称赞道,武功报本寺塔下文物出土面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件幸事。”,
- 她拔地而起的雄姿以凝固的诗韵诠释了大唐王朝“以孝为本”核心价值。
- 在这里出土的金棺、银椁、豹斑玉桶、舍利子等文物达100多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印证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是怎样相映生辉,互为观照地构成了大唐王朝意识形态的完整体系。
- 雄踞武功镇历千年沧桑的这座古塔,每逢春季总会飞来数以千计的胡燕,这种燕子不入民宅,栖于塔周,蔚为奇观,谜底至今不解。胡燕朝塔遂成“武功八景”之一。
- 武功,用她母亲的乳汁滋养了文明,文明以她丰盈的厚重回报了岁月。一代一代的武功人在创造审美对象的同时,也烙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印记,从而给它的后裔们留下文化的遗产和智慧的资源。历年来武功当地出土的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时的青铜器乃至秦汉以降到明清时期的2700多件文物,引起了国内文物界的极大关注,日本、韩国、南非、新加坡、菲律宾、法国等文化学者曾由衷赞叹道:如果能与武功当地政府合作将这些出土文物开发建馆对外开放,不只是对中华历史的实物观照,而且所潜在的旅游价值当属无可限量的宝贵资源。
- 采访:文物专家谈报本寺出土文物及武功众多文物的价值(从断代清晰、时间久远、种类齐全的角度论述)
- 你要感知民俗风情的魅力诱惑么?武功捧给你“相见语依依”的民风醇厚,精彩纷呈的民俗精粹,动人心弦的民间传说。
- 走进武功,就是走进一座天然的民俗博物馆。位于武功镇东街中段的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5平方米,整体群落呈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高台建筑,嵯峨有致,中轴对称,严肃均衡,负阴抱阳,居中为尊,庄重雄伟。尤其三座主殿的木作、彩绘、琉璃、灰陶饰品、砖石雕刻、木器仍保存完好,在关中西部独树一帜,极为珍贵。
- 在我国古代,有城就有城隍。城乃城墙,隍则是绕城流淌的护城河。城隍庙的功能正是古代人为祈求安居而设的祭祀场所。在这个辽阔的国度,城隍庙之多不计其数,其祭祀的城隍偶像亦各有不同,武功城隍庙除恢弘精巧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经典建筑的标志外,所尊城隍神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因而被称之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城隍庙之首。
- 世传武功城隍庙与唐太宗有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一日酣睡,梦游陷落地狱,走在血河边,遇恶鬼索命十分危急,正惶恐间忽见一人从天而降,恶鬼遂遁形隐去。来人将太宗背上安稳涉河而过。梦醒之后自是感激。遂于早朝时宣讲出去,并命吴道子依所说形象画成图像在全国寻找予以酬谢。后来敬德到武功城隍庙巡游,发现庙中城隍神正是唐王要找之人,便立即上奏。唐王李世民闻讯即御封武功城隍为“辅德王”。至今,在西府民间还流传着“天下城隍皆相帽,唯有武功戴王冠”的民谣。
- 这神秘而又动人的传说,曾经引起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和武功籍民国元老,为中国抗战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焦易堂的浓厚兴趣。当年他们徜徉古庙,以睿智的目光评说他的文化价值,桑梓之请,萦萦于怀。
- 由来已久的神奇传说也因此衍生出盛况空前的武功庙会,每到一年中农历的四月初八、六月初一、七月十五、八月初二,武功城隍庙便会吸引周边各县的老幼妇孺来赶庙会,其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的情形,实乃西府庙会的一道风景。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常令民俗学家津津乐道。
- 采访:民俗专家谈庙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你要探访人文精神的光焰灼灼么?武功捧给你“关学”的清流隽永,大秦腔的大气磅礴,璇玑图的织锦描绣。
- 披着春日的暖风,走在绿野中学书声琅琅的校园,那一张张莘莘学子青春的脸庞,思绪穿越岁月的流云,追溯“关学”的学术源流。
- 它的前身绿野书院,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北宋大儒、著名哲学家,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张载,在武功旧城西廓外所设绿野亭讲学处得名。
- 张载,南宋宁宗谥赐名公、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宋神宗时张载与王安石变法发生激烈冲突,辞官归隐少年时随母迁徙的眉县横渠镇,后世又称“横渠先生”。因素与武功主簿张山甫友善,受邀教学于武功,开有教无类风气之先,明弘治九年,迁址今绿野中学处所,更名绿野书院。而他对于中国文化学的杰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价值理念,成为文人士子文化精神的至高追求。
- 绿野书院的规模约与全国四大书院中的江西白鹿洞书院;陕西五大书院中的味经书院类同,是明清时期秦陇一地的著名书院。近千年绵延不断的文脉使绿野书院培育的英才栋梁代不乏人,而明代时从绿野书院走出、蟾宫折桂的状元康海,可谓武功人文教化中莘莘学子的杰出代表。
-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武功镇浒西庄康家河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弘治14年殿试夺魁,及第状元,被朝廷授翰林院修撰,曾参与编纂宪宗、孝宗两朝实录、历代通鉴纂要,是明室会试考官和给皇帝侍讲的延讲官。明正德5年八月,因受时为宦官的兴平人刘瑾株连被削职为民。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
- 康海一生著述甚丰,他创作的《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广为流传,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和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功勋。他还是享誉华夏的方志家,其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新颖,言简意赅,考证精详,文笔优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被后世奉为方志上品,简体典范,以创志书体例而收入《四库全书》。
- 采访:史学家谈康海对史志体例的贡献
- 悠久的农耕文化派生出中国传统的纺织文化草编工艺,为游客营造出的武功色彩,定会给客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 织锦人何在?遗图尔自衰。秋风吹蔓草,野日照荒台。缭绕悲心极,会还妙绪开。此乡多好女,重识二班才。为清人李因笃笔下眷恋缅怀的这奇女子是谁,正是妙手织出回文织锦的武功才女苏蕙。
- 苏蕙,字若兰,今武功县苏坊乡苏坊村人。是前秦苻坚时陈留令苏道质的三女儿。容貌秀丽,聪慧过人,精通音律文史,尤善纺织刺绣。她用五彩丝线织成的回文丝锦,该回文诗共841字,把一个痴情女子对丈夫的一片衷情尽表其中。璇玑回文丝巾也因此成为武功手织布的代表作而昭彰史册。
- 及至今天,善纺绩,好织布的武功乡间妇女,依然沿袭着1600多年的纺织历史,将手工布艺和草编工艺与一村一品的开发相融合,目前,所推出的手织布已形成苏惠、若兰等品牌,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走出国门成为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消费者青睐的珍贵物品。
- 采访:武功布艺传承的渊源及现在的市场潜力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益于悠久发达的农业文明和优越的种植条件,盛产五谷的富足也由此在田畴巷栢间散发酝酿出武功独有的食文化。
- 面皮,这个流行于西北的普通大众小吃。武功面皮因在在调料上高出一筹而誉满三秦。
- 武功锅盔除形象地注解了“关中八大怪”外,其厚、其大、其香,也使全国同类烙饼概莫能比。
- 武功“旗花面”,从和面到做汤再到端上餐桌,达10几道工序,面条薄、筋、细、光,汤料烹调讲究,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争相品尝。一碗入口,流香多日。
- 采访:厨师谈旗花面的独特之处
- 你要解读发展蓝图的宏伟绚烂么,武功捧给明山秀水的诗意徜徉,曲岸池柳的蜿蜒碧翠,休闲度假的心灵放飞。
- 让历史的武功焕发时代的光彩,让时代的武功天蓝水绿,着力打造彰显武功历史文化内涵、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生态景观工程,是武功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谋划“十二五”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渭水莽原间铺开的崭新画卷
- 渭水园,一个充满着生命诗意的所在。漫步武功——周至公路新桥两侧2400M的芳苑,那一池涟漪涣涣的碧水清波,那葱浓蓊郁的茂林曲径,那风格多样的景观设施,装点出古城绰约婀娜的风姿。
- 一处民俗风景区,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的风情卷轴。留恋于错落别致的农家庭院,倾听重织“玄机图”的声声机杼,领略陶艺旋轮的炫彩瑰丽,关中素风,欣欣扑面,流连忘返,缱绻绵绵。
- 听吧!湿地洲碧草丛中,群鸟鸣翠;悠悠谷笑语欢声。
- 看吧!示范区百业兴旺,银浪波涌,温室大棚,叠绿洒翠。
- 当武功县委、县政府为挖掘武功旅游资源,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一同探讨武功旅游的发展前景时,这些曾主持了全国多处旅游景区开发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此景点遍布,层次分明、考据翔实,错落有致的文物旅游资源集中在一个地方,在全国实属少见,武功镇乃至武功县,俨然一座硕大无比集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就是武功,一个文人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武功,一个负载着历史文明,创造着现代文明的武功,一个正在成为国内外工商巨子兴业投资抢先关注和彰显着旅游文化魅力的武功,一个展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武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