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的烟花闹元宵


鄂西北的烟花闹元宵

     “烟花”,一词多义,也称为烟火,指炊烟、人家,指边关烽火,指民间熟食,更泛指民间生活;亦作“焰火”,指烟火制剂所发出的烟和火的总称,点燃后焰火喷射、迸发,呈现各种颜色,并幻化出各种景象;现代又称礼花,也与爆竹连用,曰:烟花爆竹。然“烟花”一词在古代却是专指春天艳丽的风光和景物。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清明》诗:“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江山锦绣中。”还是妓女及其处所的代称,如烟花女子,花街柳巷。
  本文所写烟花则是烟火制剂点燃以后呈现的烟花,是喜庆、节日之际释放、扩散、渲染人间欢乐与喜悦的用品。自古至今,这种用品,尤以“闹元宵”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农历的正月十五,叫做“上元节”,也叫元宵、元夜。早在唐代即有在元夜观花灯的习俗,所以也称“灯节”。至于如何“闹”的元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中早有描述:“正月十五日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聚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书中也有“梁中书道:年例城中大张灯火,庆贺元夜”的描述。
  至于元宵节为什么要“闹”?一是与年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人之初,累遭“年”这种凶猛动物的吞噬,一直处在惊恐万状之中,只有到过了年,年不出来吞噬人了,人们才敢在正月十五的夜晚举行庆祝活动,闹腾起来;二则正月十五是农历的第一大节气,象征着美好春天的正式到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使人们喜气洋洋,值得热闹;三是古代瘟疫流行,疾病遍播,人们为了消灾解厄,要求上苍关照人间,而要举行祈祷祝福的狂欢活动。狂欢的闹腾活动中有龙灯、船灯、花灯等民间艺术的玩耍,需要烟火烟花的刺激助兴。时间和实践证明,烟火烟花在燃放中弥漫开去的硫磺硝烟和那种浓浓的火药味,不仅有独特的年节味,而且的确有杀虫灭菌的功效。元宵夜哪个地方燃放的烟花爆竹越多,哪个地方就大大降低了疾病流行的机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壮观的元宵是大唐时期的元宵,把元宵闹得最著名的人物则是古典小说《南唐全传》中的主人公、开国功臣的后代,当时的高干子弟薛刚其人。那个元宵节夜,长安城内人头攒动,人流如潮,天子出驾观灯,要与万民同乐,大街小巷,花灯照耀如同白昼,灯面上的字谜,百龙巧智,争奇斗艳,好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在几个铁哥们家喝醉了酒的薛刚也上了街,因为嫌人多路挤,挡了自己的自在行走,就放开拳脚,在街道上胡冲乱闯,飞起一脚踢死了年幼的太子,当下把皇帝的爸爸也吓得命归黄泉。薛刚由此招来了抄斩满门男女老幼三百九十八口人的弥天大祸!你说那元宵闹得?!
  公元2006年,车城十堰的元宵节也异常热闹,在张弯青年广场举行大型烟花晚会。当日市政府有令,入夜7点,全市公交车辆一律停止运行,是为着市民去张湾“观花”的方便,且有效避免引发交通事故。
      夜幕降临,华灯溢彩,五堰、六堰不是万人空巷,而是十万人头攒动——有情侣双双,恋人对对,红男绿女,幼稚童儿,白发老妪,蓝领白领,打工一族等摩肩接踵,一律徒步迤俪而行,井然有序地朝张湾方向涌动。每一处当紧的路口和街口,都有着装的警察维护着秩序,且有反扒窃能手、便衣警察与市民随行。
  我一家当天下午被友人请去六堰“姊妹花”酒楼做客。想来是友人有意准备,可以就近去观烟花。宴毕,华灯已上,我家全体也立即汇入了欢流喜浪,步履匆匆,朝前荡漾。然而也只荡漾了十几分钟,就只能原地晃荡了。因为临近张湾的大街已经像大雨中的水库,只能被动地蓄洪,被高度集中的时段而汇集的人流装得爆满!
  幸好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够上燃放烟花迸发的高度,我们就仰望高空处,极目堰天舒,耳闻礼花炮声隆,正是玄女散花时——长天上由烟花幻化出的绮丽景象,难以用语言形容,只好捡来熟悉的词汇:那是真正的流光溢彩,绚丽多姿,辉煌灿烂;那是真正的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呵呵,真个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古代闹元宵的情景,普通人只能够在大脑和心海里保持着记忆,储藏着美好的回忆。文人墨客也只能在事后舞文弄墨,留下些许的赞叹。而在科技发达,社会进步的今天,不待文人墨客们骚动,就有电视录象全程拍摄记录,不仅随时可以回放,而且还可以适时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更多的市民则仰翻着自己的彩屏手机,拍照留影,供自己随时信手翻阅回味。
      闹元宵,赏烟花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