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的真名叫什么?我至今一无所知,我甚至忘了他有一天是如何出现在了我的微博上,让我开始注意上了他。后来他嘱我遇事须克制,对我的一些愤激的言辞表达了担忧,出于感激,我加他为好友,我注意到他信佛,常以善道开示于人,我曾对他说,我们不妨见上一面?他说,不用了,你是名人。终于有一天,他发了一私信于我:我写了一文,是献给你的。我上了他的博客,结果看到如下文字,感慨万千。这是一篇来自彼岸长大的同胞写下的文字,我原以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幕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周日我的微博:
三天的时间看完王斌先生大作“六六年”,情绪有点复杂,整理中......。学生当中若有人父母是50年代出生的,建议可以推荐给父母亲看看,或许你 们能有机会听到父母亲生命中你们所不明白的部分。让我想起自己的出生地,台湾,1947年发生的228事件,以及随后而来数十年这部分记忆的空白.....
阖上手中的“六六年”……
二十年前…那次突如其来的震撼,忽然,又那么强烈的来到我的面前
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刚退伍几年(台湾男孩都得当兵)
虽然算不上什么忠党爱国,但对于国民党党外的民运骚动我是痛恨入骨的
我成长的年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我不容许有人对这个成果有丝毫的污蔑
认为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幸福,是政府辛辛苦苦带给我们的
我甚至蛮横的以为,别人也应该是这么想的
每次从台北回到老家,家人听到我的言论后,连一向疼我的爸妈,也会突然用一种好像不认识这个儿子的眼神,但依然努力保持慈爱的笑容说:你头壳坏掉了~~……
但还是笑容,有一丝丝悲哀的笑容。其他,什么也不会多说
就在那段时间,一次,我走进了电影院,欣赏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
这部电影有个闪亮的光环——史上第一部拿到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耀金狮奖的华语片
原先,我抱着观看导演他们那一代人当年生活记忆的心态去的
从小我对台湾本土文化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父母是开小杂货店的,在我出生之前就是,
所以我从小就能有大量的生活视觉记忆
而侯孝贤导演他们所展现的则是台湾北部早我一代人的生活记忆
对身为南部人的我,是很想知道。
这里,我必须先强调
在此之前,将近三十年的岁月,我从来没有听到或者见到任何人说出228这几个字
电影进行到一半,剧中男主角梁朝伟似乎被某个事件卷入而逃跑
追他的人是军人,是国军,我曾经也是
就在剧情合理的往前推移的时候,我看到军人在搜索一些人,找到他们,我心想那就抓起来吧 ,
画面里面的人动作很快,军人拿起枪托瞬间就朝那个手无寸铁的百姓就重击下去
后面就是隐隐约约传来的枪声
我是到后来才明白导演是有多么压抑与隐晦的处理这个画面的
可是,这个后来才明白微不足道的画面却颠覆了我二十多年的信仰
国军会这样打百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这样的情绪后来在我来到大陆后
当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80年代末的某场运动当中的亲身震撼时
我常常淡淡的说,我能理解,尽管他们不大相信。
于是日后我常说
文艺,是劈开历史最好的利器
我的人生就是从那个画面开始被劈开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我恍然明白我是可以怀疑的
我是有权利怀疑的
为什么我在研究台湾本土文化的时候资料那么的缺乏?
甚至很多都还是日治时代日本的学者攥写的
难道这几十年来真的只有那么少人对台湾文化有兴趣?
在继续寻找自己本土文化认同的同时
我也开始寻找那些从来不曾被提起的,关于228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一切
甚至,是那个年代的所有一切
除了台湾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报道,我也慢慢才听到上一代在我的询问下
愿意些微的谈及当年的记忆
消失的记忆
逐渐被找了回来…….
被刻意遗失的记忆
是我自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拼出来的
在此之间
我曾经疯狂的痛恨曾经欺骗我三十年的教育、那些人
可是,当所谓的真相越来越清楚的时候
我也慢慢发现,永远不会有所谓的真相
每个人只会依循着自己的价值观
将自己永远的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是谁强加给谁的,是每个人自己加给自己的
当然,这是以当年我在台湾的环境来看。
因为那时候,蒋经国已经走了,接任的李登辉也已经借由地方势力站稳了他的脚步
他真的打算一步一步的实现在他心中藏了数十年的心愿:还政于民。
当然基于历史与命运的联手,最终站在终点的人是陈水扁,这都说远了。
我要说的是,台湾那时候在资讯方面已经透明化
只要自己愿意,基本都能慢慢的找到自己想看资料
不愿意相信的
是那些不愿意放弃自己前半生信仰的人
就算知道是被扭曲的,也不愿意!
这就是政治能牢牢的抓住人民的根节点
终究,还是人民选择了政府,不管民主或者不民主。
回到“六六年”
如果不是在微博上与作者的巧遇,我应当没有机缘看到这本书吧…….
文革对我来说并非陌生
十多年前,刚来大陆的时候,自己总是很心虚的认为不如大陆人理解大陆。
后来久了,见的人多了,走的地方多了,这样的担忧反而少了。
我发现,我所不理解的,是那个被公式化的集体记忆,
而真真正正我想要或者我应当去理解的,
却是集体记忆之外被集体遗忘的部分
特别关于文革,其实在我那次苏醒之后
我自然也不愿意相信之前台湾教育对我所描述的一切关于近代中国所发生的那些故事
于是,我也开始寻找资料,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十年文革史…..等等
我要自己找答案,我再也不要“被答案”了
即便是当年已经开放的台湾,资料还是少的可怜,大约十来本的书籍
不像现在动辄数百上千册的资料
我还是慢慢勾绘出了那段时间的模样,虽然我从来没有身历其境….
毕竟所有资料的主轴都是如中国的史书一般,围绕着宫廷历史在行走
我缺乏活生生的感受,民众的感受,尽管那些是相对片面的
我也想知道,因为那是有生命的
97年来到大陆之后
即使是个禁忌的话题,但偶尔还是会从年长者或者朋友口中说出上一代亲人的口传记忆
加上有一些知青,老三届等等属于文革边缘的话题还是允许说的
所以我也能找到一些资料
我的拼图日渐完整…
“那是一个时代无可逆转的悲哀,但也在绝望之处让人看到希望”
这是我仅仅能下的结论
谁能对谁下结论甚或批判呢?
常常,我对我当年的愤怒是后悔的
我没有权利愤怒
即便我现在面对左虫,我也学会了我父母那个笑容
不这样,别人怎么活下去啊
日子总要往前走的
我对于击垮他人的信仰毫无兴趣
只想建议,生命可以,甚至应该,是多元的
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心再稍稍打开一点点。
六六年
作者王斌是个很有感情的人
但内心里原本澎湃的情感却被高高的拦住了数十年
现在,终于要决堤而出了
决堤而出不是为了愤怒,不是为了反叛,甚至谩骂
绝对不是
我强烈的感受到,那是一种自我的期许与认可
因为不这么做,他一定不肯原谅自己而好好的把人生再往前走的
那甚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职
在某个适当的时机,你就一定会去、要去完成的事情
或者好像这辈子来到这个世间
就是为了完成这件事情一样
那些事情
在我们呱呱落地时就已经具备了
后天所有的学习与经历,只不过
全是为了如何展现这件事情而铺垫的
这
也就是作者在文革这个显赫的题材背后,真正想要传达的………………………………..命运的震撼
这种奇妙的感觉不仅在我个人在阅读近代中国之后,突然到大陆工作了
或者千里迢迢的来到大陆认识了我的师父
甚至是每次到台北故宫看着那些曾在时空当中历尽迁徙的国宝时的心情一样
心里就会跳出这两个字……………………..命运
这本书
给予这个时代一个恬静的涟漪,作为新起点
他的作用不在于期望掀起狂风大浪
而是它要让人们相信,水面,应该是可以起涟漪的
但我觉得
这样的震撼,要远远超过狂风巨浪
声势浩大的东西往往是空虚的
就像那段岁月
我不建议大家去看太多的评论
看书就好
因为无论支持或者不支持的评论
往往都会被往政治议题上面牵引
这样的引导
我认为枉费了作者的苦心
他要的东西是超越政治的
他在写作的时候也是超越政治的
那是只有“一定要做”,而没有“为什么”的呕心之作。
所以
我连序文都没先看
这样的心态
我想,是心灵与心灵彼此最基本的尊重吧。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
很推荐给家里有50年代出生的长辈的人
如果自己觉得与书中有距离
那我建议大家可以与长辈们交流
我保证,你一定会有重生的感觉
其他
关于228事件,或者文革的细节
我从来就没想过多的着墨
一来,这些表相没有意义
二来,这是个和谐社会。
那年的那部电影
今天这本书
都是命运在对自己敲门
感谢侯孝贤导演
感谢王斌先生
Ps. 1 现在的我,对台湾任何党派都很喜悦,但也因为不住在那儿,所以从来不回去投票,我不能替别人决定命运。对这里,也一样喜悦,但无权讨论。
Ps. 2 关于228事件我不建议大家到网上搜索消息来理解,你能搜到的,基本都不会是客观的。还不如白纸一张的好。关于台湾的一切,目前只有维基百科的内容可以稍具参考价值。其他就算了。(大家尽量低调,我希望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