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探索思想的微妙之处


跟着大师探索思想的微妙之处

这些年来,在获得了社会化的广泛知识的同时,失之肤浅。从股市到房市,从财经到社会,似乎都看过,但都没看得太明白,太清晰,只是本能地挣扎。曾经有一段时间,仿佛茅塞顿开,似乎得到一些好的经验和教训,但最终看来,依然很轻浮,如同一浮萍,在水面上滑来滑去,难以深入其中,看来,是该坐下来好好看看那些曾经闪耀在中西文化历史上的伟人们,都在哪里曾经疯狂过和痴迷过。

在读了罗尔斯的正义论一半之后,这两天终于忍不住读起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穆勒的功利主义。虽然现在出了很多不好的事情,需要弘扬正义,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应当像康德那样,让那些非理性的东西,接受理性的批判,不能有豁免的地方,才能放心大胆的使用。问题在于,很多体制性的因素,实在经不起理性的推敲,很荒谬不已。还好,我们正在逐步驱除那些一大块一大块的幻象。

很奇怪,这一次我读起来很顺畅,特别是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认为注定是一场难打的战役,没有想到竟然一口气给读了一大半。而且,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得是血脉贲张,我差点怀疑自己要变成了那个机械如钟的老头。实在不愿意沉迷于那种纯粹逻辑的推演了,只能通过读穆勒的功利主义来分散注意力。实际上,功利主义的翻译成功利主义,实在别扭,我总是一种误解在其中,我觉得还是翻译成效用主义好得多,这与其西方经济学是一根相连的,而且容易交流。

我打算先将伦理学这一块的线索给串联起来,特别是读大师的原著,才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后,再将西方哲学的东西给串联起来,再将西方经济学的那一套给串联起来,再将中国的历史上的大家的思想给串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体系性的知识,和康德和黑格尔先生提倡的那样,只有在整体和体系下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不知道这个过程要多久,但量化起来,也就五十本经典书籍吧。不能读得太精细了,先把体系在脑子里给建出来,才能真正的体味到,这些现象知识的无穷滋味。

先前读书很功利,如今已经不能再功利了,应当将之视为一种提高自己思维的一种游戏,试想,假如到了生命最后,这么多好的思想大餐没吃过,这么多的思想隧道没玩过,那岂不是最大的遗憾吗?为了堵住这些遗憾,还是到他们那里一游吧,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洞察细微之妙,都已经无所谓了。无甚任务,反倒是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从纸上散发出来的那些伟人的气息来,似乎这些文字突然活了起来,是他们说出的抑扬顿挫的话语——隔代一场一场的布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