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意义上,平等与自由是相互对立的概念。这类老话题,在今天的中国再一次走到了前台。
平等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追求。对于《独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陈纳最近著文(《读书》,2009.2)指出,它是汉语的一句误译。原文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具有基督教造物论背景,实为“人人造而平等”之意。人一旦降生,平等就已离去。在一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下,人可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体力与智力天赋,受不同的教育,享受不同的社会财富与地位。即便在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里,由于这些与生俱来的差异,人与人的人生道路与成就必然不同。可以想象,在一个自由搏击场,一个徒手的瘸子在一个手持利刃的武夫面前的失败是“生而造就”了的。但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弱者,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这与人性的好比较、嫉妒有关,也与优越人群的强势作为有直接关系。渐渐地,弱者呼唤平等,甚至联合起来打到强者。这时,若有一位理想主义领袖或野心家,振臂一呼,社会必将翻转过来。这时,这位领袖或野心家拥有极高的威望与人脉,也的确能一度在某个范围内建立其一个平等的大同世界。
但是平等社会有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失去发展的动力。既然天资优秀的人与迟钝萎缩之辈从事同样的工作,既然勤勉劳作的人与耽于声色之徒获得同样的钱财,既然沉默务实的人得不到好大喜功之流所得到的那样多的赞誉和成就感;那么,一句话,谁来干活?渐渐地,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出力,有一般能力的人学会“吃巧食”,没有能力的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福利。长此以往,这个曾经几乎人人心仪的大同世界停滞不前,必将走向危机,要么发生内部改革或动荡,要么因积弱而毁于外族入侵。
再说自由。人人身而不平等,人人同样身而不自由。“不自由,毋宁死”;那么你去死好了,正所谓死了就解脱了。在一个过于平等的社会里,有才能的人特别呼唤自由。当然,没有才能的人也本能地喜欢自由,但是这些人容易忘记,弱者的自由其实就是被欺凌的自由。而且,才能是相对的,同样是由于人性的好比较与好胜,每一个人都会在比自己弱势的人面前呼唤自由。更严重的是,要想维持平等,必须用专制手段遏制一些有才干的人的自由;就好比,要使十个手指一样长,将长的砍短总比将短的加长更容易。由此,这个社会表面宁静但暗涛汹涌。最终,一个平等、静止的社会走到尽头,一位现实主义领袖或野心家,振臂一呼,社会必将翻转过来。一时间,人人自由了,所有的社会活力得到释放,社会加速前进,人人大显身手。
但是自由社会也有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稳定性。自由社会鼓励多劳多得,忽视社会福利。一段时期以后,我们看见有人由于才干及机遇,或者由于无才而幸运腰缠万贯,有人由于无才或不幸,成为失败者,也有人由于既无才干又无机遇成为叛逆者。于是,平等再次成为呼声,这个呼声越来越强,自由社会似乎也就走到了尽头。
平等与自由,周而复始。天下大势,莫非如此。但问题的要害在于,在平等社会向自由社会,或者自由社会向平等社会的转型中,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模式:保守、改良,还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