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社会矛盾焦点之一,甚至成为政治问题。在安全监管、市场风险,各方关注上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无可非议,但除了激情之外,更需要理性。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应该是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关系一定要弄清楚。

  1、是过去安全,还是现在安全

  都说过去是问什么东西不能吃,现在是问还有什么东西能吃,似乎现在没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其实,现在的食品安全水平和过去比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大家感觉问题多,是因为现在传播手段多且信息透明。现在反映出的问题大多是过去就有的,只不过没有当作安全问题罢了。瘦肉精是从美国引进的高科技,曾广为推广使用,难道那时是安全的吗?吃了几辈子的油条都是用矾,一说铝超标要监管,反倒不安全了吗?过去毒性很强的滴滴涕撒开用,现在DDT禁用了,开始查农残了,菜反而不安全了吗?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看到进步,充满信心。

  2、是运动严打,还是长效稳步

  严厉打击做为口号可以理解,但切忌运动式执法。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定性至关重要,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要在法制的框架内推进。现在,有人说: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是要重拳出击,重典惩治,可以超越原有的法规,不能考虑那么多了。有的地区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硬是不让生产了,有的随意提高食业进入的门槛,食品安全的人治将后患无穷。重叠过频的政府检测,抽查变彻查,在全球绝无仅有,在国内弊大于利。食品安全也是社会管理内容之一,需要长效机制,需要从法规、技术、道德层面综合治理。搞运动是中国特色,讲严打,说明平常不严,甚至不打。要么“放纵”,美其名曰市场化,要么禁止,妖魔化为不合法,这都不是依法行政,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也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稳妥解决。

  3、是尊重实际,还是过高预期

  中国13.7亿人要吃要喝,取消粮票才二十多年,食品产业调整发展,已形成6.3万亿规模,但种养殖业大多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食品加工中90%是中小微型企业,又不可能取消占八成的小作坊。中国食品安全法颁布才两年,美国已有105年历史。再加上市场经济原始动力是“利益经济”,全社会的道德失范。这样一个现状,这样大的基数,必然使安全事故概率增加、风险增大。与此同时,不但没有一个合理的可控的期待值,却盲目与国际接轨,甚至想消除危害。这种思维方式,只会打破平衡与和谐。现在,即使欧美发达国家安全事件也频频出现,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项长期任务。食品是一种文化,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完全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路。

  4、是科学透明,还是媒体治理

  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科学、主动透明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前提。现在是政府监管缺位,科技专家失声,媒体报道失准。为什么公众越来越不满意,没有人出来说真话,讲真相,做真事。到处是鱼龙混杂的炒作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叫喊。媒体掌控了高端话语权,把丑陋渲染,风险夸大,事件发酵。什么“可燃面条”、“自制牛肉膏”、“地沟油上餐桌”等,几年前,对香蕉患黄叶病的报道却最后导致“香蕉致癌”风波,致使海南蕉农损失7亿元。有专家戏称,中国食品安全不是法治,是“媒治”。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关乎经济,关联国家,是一件大事。食品安全是科学问题、系统问题、实践问题。别误会,我不是说食品安全问题不严重,更不是说食品安全问题不用解决。只是想怎样才能把它从根本上解决得更快更好更稳妥,才直言不讳地讲了以上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认可这种理性的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