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始于广义的农业生产实践,社会经济学则开端于古典经济学的重农学派。该学派认为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财富来源于农业的产出。该学派先驱法国人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要国家强大就得使土地生产出足够丰富的物资。我们不必对该学派的先人求全责备,吸取其中的“真理性”内核才是十分必须的。中国祖先给后人留下一条亘古不变的“训律”,即“民以食为天”,这也是必须坚守的。真是从这些最平常又至高至尊的意义上讲,农业财富(产品)是一切财富之“根”;农村是人类为了生存顺应大自然而生成的“自然形态”,是一切社会形态之“根”。
因此,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产业,是发展其它产业事业的出发点和基础,农村是承负这一产业的“母体”。纵观历史和现实,就不难发现,一个要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大国,都须非常重视农业,其农村产出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达规模,要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农业及其产业体系。毕竟吃饭、生活消费是天字第一号问题。如果“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没有切实的“长治久安”的强大保障体系,能说民族的国家的(幸福)基础是稳固的吗?特别对我们这样人口特多的大国而言。要坚信,真抓实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与时俱进地不断强化农业的民生基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即坚持不懈地在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台阶之上真正“惠农”、“强农”,这是国家稳定的“铁律”,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基础性工程的“通行法则”。同时,随着现代农业及其产业体系的发展,必然推进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必然极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提升生活文明,为村、镇、城的优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先进发达的科技实力、先进强大的工业能力的有效强力支撑。毫无疑问,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大力推进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过程。
富裕、文明、坚强的农村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极为重要。尤其在应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严重情况时,有其独特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农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命以及精神活力的源头和发祥地。
让我们再次追溯历史渊源。农村(乡村)始终是民族的摇篮,这一概念具有普适性。在中国,传统上是以“家”、“(乡)村”联结构成为特征的社会,城镇之“根”也在(乡)村。因此,承载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村”、“乡”、“县”不仅仅是一种行政区域的设置“符号”和生活经济区域的划分,更赋含了一种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乡村意识”、“乡土观念”、“乡亲情结”、“家乡情怀”,进魂入魄于十数亿计的炎黄子孙的心坎里。由此升发、升华开去,由家、(乡)村及国及社会,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凝聚力之“基”、生生不息之“根”。这一中华精神应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中,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这应是历史哲学的必然,决不是相反。历史与文化应该在现代发展中体现传承。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承载了太多的民族重负、社会担当和历史沉疴。至今中国农村仍是无数“富余”劳动力的最佳“集散地”和“庇护殿堂”,仍是众多缺乏或没有固定正常生活来源的百姓栖身度日之地,仍是中华大地稳定的基石。而相对或绝对贫穷的群体也大都仍在农村,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因此,维护农村、建设农村、繁荣农村是当今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农村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按农村的特点和农业的规律去办,把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真正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二)村、镇、城市都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生产力和文明进步的足迹。乡村、城镇按“需”、“自然”合理布局和谐共生共荣,富裕文明的生活相通共享,这应是现代社会追寻的目标。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一切违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背离党的根本宗旨的所作所为必须坚决果断制止。
尽管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不平衡,但当今世界已进入后工业化的信息化时代已不容置疑。这给当代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现代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距离可以“压缩”、时间获得“增量”、空间能够“优化”、幸福感得以提升,等等。人们生产、生活两大活动的时空“架构”和存在方式正在或将要经历根本的变革。文明惬意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存在于城市,也可以存在于小城镇、广大农村,存在于星罗棋布的分散居住的农户家中。污染的危害和某些自然资源的枯竭迫使人们选择绿色低炭的生活,这在农村更具优势。生活存在方式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法则。任何有意无意用特定“思维”和某种固有“模式”来套现实和禁锢头脑都是不可取的。须清醒的是,不要总是在户籍问题上“拉扯不清”,也不要老纠缠“上楼”、直盯着宅基地;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从实际出发、将“发展”切切实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规道,潜心实干、砥砺前行。要使之具备全方位的物质条件、公共设施、资源承载能力,具备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及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这些要素的生成才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不是一个将农村“化”成城镇的问题,而是农村、城镇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性新课题。
(三)在建设发展农村的历史性进程中,特别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关心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视农民的创造性。
国家财政要以更大的力度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植支持,特别是加强各方面对农民的直接现金补贴。使农业补贴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与较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作物产品的收购价格相结合,使广大农民能直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不断较大增长的收益。这是国家惠农强农政策重点之一,是农民切身利益最现实的根本所在,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业与工业等其它产业行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所要求的。
为了从根本上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继续大力加强保护农民、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制度建设、监管机制设计和相关执行力度实属非常紧迫和重要。农民各项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前提。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在于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因素是决定一切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见2OO9年1月1日《求是》)。对此都躬身践行奋斗不息,则农村乃至全国的科学发展必将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经实践检验并依法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基本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耕者有其田”的最佳形式和制度保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为更好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是必然趋势。
农民创造的农村专业性合作制、股份制生产企业和其它生产组织,是由农户(家庭)为基本结构单元所组成,是实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新型式、新发展,有利于适应市场商品经济的新形势新情况。
村办各类生产企业,要大力推行遵循村民(农户)人人是股东的原则,坚决杜绝少数人垄断控制谋取厚利的状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质在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全体农民(农户)都走上富裕之路、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基本保证。农民(农户)以各种资源参予“合作”或投入“股权”的生产组织(企业)要建立自愿平等公平合理且可监管的公开透明的运行体制、机制,坚决摒除“另有所图”的第三方工商资本“插足”,伤害农民的利益,以确保农民当家作主和实现自身利益优化。按照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助农村的原则精神,任何有能力的国有资本、民间私人资本进入农村生产经营项目应都是帮扶性、非营利性、非控制性的,自主权仍应由全体农民(农户)掌握,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合作精神的优越性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应大力提倡、鼓励并创造条件为这些乐意帮农民助农业的“慈善”资本进入到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助推三农的科学发展。
(四)农村的科学发展,实现农民农村的光明前途,根本的出路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于农村广大农民能积极地就地从事现代农业本业及涉农付业、涉农综合延伸深加工开发(即各类各式涉农工业)等产业普遍致富并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这应是社会发达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应是缩小乃致最终消失城乡差距有效的基本的途径。为此,要坚决扭转专业人才和青壮劳动力从农村几乎净流出的状况,要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举措鼓励和吸引众多的有识之士、有德有能之才、有志青年扎根农村,通过长期矢志不移的努力奋斗,为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建立千秋功业和作出历史性贡献。因为任何农村的务农人员如果主体停留在只是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儿童,那该农村面貌的根本改观是不可能的。还必须注意到,将社会化的福利制度、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资源共享等逐步有序向农村推进,实现无缝“全复盖”,这是农村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是属于全民须共同奋斗的“社会责任”,也是“国家战略”须实现的伟大目标,“十二五”宏伟规划将为此迈出历史性步伐。
农村科学发展的途径,其基本着力点在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及其现代涉农综合产业体系。
农业是“顺应”天时的产业,农业是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的产业。我们无法改变天时,但要有适应天时的本领;我们天法改变特定庄稼生长所需的条件,但要有为其茁壮生长创造条件的措施。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创造能提供这种“本领”和“措施”的“手段”,即按照客观规律且综合运用科学方法着力培育良田沃土及宜农生态环境、着力建设先进配套的农用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提供先进的相关专业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源、打造先进实用的综合服务平台等为农户、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
农业现代化要使农业经济成为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高效能经济。这一经济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多科学应用的涉农产业体系,涉及食品、日用品、生物物理、生物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要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合体,成为国民经济永不衰竭的新兴产业支柱。农村的科学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将是史无前例的且具有根本的决定性意义。
农村“根”论及科学发展途径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