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共485人,提名材料将公示一个月。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详见今日本报A28版)
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他们身份可以相互转换,有央企高管去政府做官的,也有政府高官到央企委以重任的。中国有“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传统;而选院士没有排除官员的规定,所以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出现在院士名单上也没有问题。但为什么社会议论纷纷呢?除了担心院士行政化外,更多是从院士这一荣誉出发。
学者是社会的良心;而院士又是最高学术称号。尽管不怀疑这些进入院士候选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有学者的水平和贡献,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学者了,而其行为更多依附于高管和高官身份。要保证学者站在公共利益上发言,就要先保证他们的独立性,最好的做法就是身份的独立。可当他们是央企高管、政府高官的时候,就难免会受到职务身份的影响;即便他们以社会的良心自居,人们也会因他们的特殊身份而怀疑。
或许有人说,他们既是学术权威,又有行政身份,正好可以把学术和做事结合起来。这听起来不错,可也别忘了,如果决策错了,学术荣誉的帽子等于让他错得更远。
院士这个群体,相对央企和政府,应该作为一个游离的存在,成为学术上的监督者。院士可以进入央企或政府,成为高管或高官,甚至院士作为终身荣誉也可以保留,但一定要弱化他的院士身份。反过来,虽然没有规定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不可以成为院士,但要最大程度减少这种回流,因为一旦回流,作为学术上的监督者角色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这次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显然是一种从官员到院士的回流。在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回流的比例如此之大,值得我们注意。院士原本就是一种体制内荣誉,院士的学术监督原本就是体制内监督,如果院士与官员身份合流,那么这种监督将失去意义,而其“社会良心”的身份也愈发可疑。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