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沿革
岁本立 巍巍武当山,高耸入云天,群峰屹立,山势雄伟,四处奇峰矗立,险崖壁耸,终年烟云缭绕,花香扑鼻。其建筑宏伟,林木森翠,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春季,桃花争芳,百花吐艳;炎夏,芍药盛开,牡丹争妍;中秋,桂花飘香,菊花竞放;隆冬,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历代文人游客为寻胜景慕名游历,无不为之倾倒,称赞其为“天下名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徐霞客游记》)”,“气吞泰(泰山)华(华山)银河近,势压岷(岷山)峨(峨嵋山)玉垒高”(明沐昕《南岩削壁》诗)。 武当山,乃我国大名山之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南岸。西北——东南走向。清朝乾隆九年纂写之《大岳太和山纪略》(共八卷)卷一载:“大岳太和山,在汉之南、江之北,属下荆南道襄阳府之均州,汉南阳郡地,禹贡(《尚书•夏书》,把当时中国划分为九州。《尚书》乃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极高之地理著作)荆州之北境。”均州乃今均县。《均州志》云:“均州,古豫州(河南)域,梁为均阳县”;《湖北市县概况》载:“均县地春秋时为麇(jūn菌:獐子。又音qún群:聚集)国,战国时属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取名‘武当’,隶属南阳郡。隋开皇五年(585年)为均州,因境内均水而得名,辖武当、均阳两县。唐天宝六年(742年)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均州。宋、元仍旧。明洪武九年(1376年)省(撤)武当入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属襄阳府,沿至清末。民国初年改均州为均县,属湖北襄阳道。”均县有所谓“天柱晓晴、沧浪绿水、东楼望月、龙山烟雨、黄峰晚翠、槐荫古渡、雁落莲池、方山晴雪”诸胜景。 又,《辞海》修订本及舒新城诸人主编《辞海》合订本曰:“武当,山名,在湖北省均县南”。 一、山名考 《辞源》修订本第二册1672页云:武当山“本名仙室山。又名太岳山、太和山、 上山、谢罗山”。又称紫霄峰、玄岳。《水经注》云:武当山“又曰仙室” 。 武当山何意称作“武当”?《大岳太和山纪略﹒序》云:“按纪武当者,谓惟真武之神足以当之。”《均州志》卷十六亦云:“大岳太和山,元武修真之地也。以非元武不足以当此山,故曰武当。”真武何人?汉盛行一说,即东西南北代表性之星座皆有代称,北方称为“玄武”。“玄”即黑也。此后道教兴盛,将“玄武”、“黑帝”加以人格化,编为故事,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已编为故事之神,加以尊称,此所谓“真武大帝”。《续辑均州志》卷十六云:“北极佑圣真君者,乃元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赵恒)避讳,改为真武”。(按:真武即元武。)《明史﹒礼乐志》云:“因避宋真宗讳,改元武为真武,今因之”。考《宋纪》:真宗初名元朗,即位改名恒,于讳似无所犯,其易圣号之故,无所据。又,道教始于东汉,盛于唐宋。北方黑帝此概念之神,被道教经典编造为人格化之神并同此山结合,乃唐宋之后事。然,远在汉朝已有“武当郡”,故尚应曰先有武当山此名,尔后道教将所谓玄武大帝附会于一起。 武当山为何又称“谢罗山”?据《续辑均州志》卷十五《太和山记》所载:“太和山,即参山也,踞楚之麇地。初,以谢允弃罗令,隐其中,曰谢罗山。后以其雄峙于西南,非禺疆(按:“禺疆”,海神。《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又,“禺疆”,天神也。《庄子﹒太宗师》作“禺强”)之武不足以当之,遂名曰武当山。自宋仁宗、英宗时,尝特加祭告,如古崇祀方岳。礼于峰之最高者,名曰极风,曰显定,迄今有铜殿存焉。至于大明,封曰大岳太和山,谓其巍嶐灵异,更加于五岳也。”又,《续辑均州志》卷十六云:“武当山,名谢罗山,盖以谢允仙迹也。”郦道元《水经注》引《荆州图副记》:“晋咸和中(按:一云“西晋太康中”,见道教书《真诰稽神橱》),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焉。”又,《甄异传》云:“历阳谢允,字道通,年十五,为苏峻贼兵王免所掠,卖东阳蒋凤家,当饲虎槛中,将入,一虎举目仰视,允谓虎曰‘此槛本为汝施,而我几死其中,汝不杀我,我放汝。’乃开槛出虎。贼平之后,诣县治理,乌程令张球不为申别,擅梏拷楚。允梦见一人,谓曰:‘此中易入难出,汝有慈心,当救。’旋醒睹一少年,通身黄衣,忽进狱,与允言,狱吏知是异人,不敢枉,蒙理还都,西上武当山。太尉庾公闻而愍之,给其资粮,遂到襄阳,见道士,道士说,‘吾 二、规模考 武当山,为大巴山脉东段分支(按:大巴山,简称巴山。广义之大巴山,系指绵延川、甘、陕鄂四省边境山地之总称。为四川、汉中两盆地界山。自西北而东南,包括摩天岭、米仓山和武当山等。海拔2000—— 武当山,去沧浪百余里,盘礡延亘,以八百里为周,以七十二峰为错,处其峰之最峻绝者曰天柱,次曰紫霄,峰之胜不可悉记,《均州志》卷十五《 山赋》言武当山“四达旁通,左邻邓、洛(按:系指河南省邓县、洛阳市),右界岐、雍(按:系指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陕西省凤翔县南),吐汉含汉,喝华歕嵩,绵亘乎八百余里,包络乎七十二峰,一起一伏,或横或纵,径途奥,洞壑玲珑 。二十四涧浚其足,三十六崖禘其胸,壁立万仞,去天盈尺”。 据详实统计,武当山实长260余公里,海拔 若夫峰之有远有近,有正有侧,有断有连,有横有直,有阔有狭,有壮有削,目力所未及,足迹所不到……领略之异时,太和之名胜未可以举似穷也。 武当山之七十二峰,据《大岳太和山纪略》所载,计有: 1、天柱峰 2、显定峰 3、万丈峰 4、狮子峰 5、皇崖峰 6、小笔峰 7、紫霄峰 8、雷石峰 9、贪狼峰 10、巨门峰 11、禄存峰 12、文曲峰 13、廉贞峰 14、武曲峰 15、破军峰 16、中笏(hù户)峰 17、千丈峰 18、大莲峰 19、大笔峰 20、落帽峰 21、白云峰 22、紫盖峰 23、松萝峰 24、桃源峰 25、疊(dié牒,即“叠”字。《玉篇》:“重也,累也”)字峰 26、金顶峰 27、伏龙峰 28、五龙峰 29、应灵峰 30、隐仙峰 31、阳鹤峰 32、健人峰 33、太师峰 34、太傅峰 35、太保峰 36、始老峰 37、仙人峰 38、大名峰 39、中鼻峰 40、聚云峰 41、手扒峰 42、竹筿 (xiâo小)峰 43、搓牙峰 44、灶门峰 45、九卿峰 46、伏魔峰 47、玉 峰 48、柱笏峰 49、把鍼(针)峰50、丹灶峰 51、天马峰 52、鸡鸣峰 53、鸡笼峰 54、眉稄峰 55、复朝峰 56、香炉峰 57、九渡峰 58、展旗峰 59、金锁峰 60、青羊峰 61、七里峰 62、系马峰 63、会仙峰 64、茅阜峰 65、紫气峰 66、蓬莱第一峰 67、大在宝珠峰 68、小宝珠峰69、逍遥峰 70、金童峰 71、玉女峰 72、大彝(yí宜)峰 七十二峰,山山欲奔骤,峰峰期“天柱”,形态各异,气宇非凡。或苍峦突出,雄傑狰狞;或紫气浮空,白云在下;或峻秀挺拔,苍翠欲滴;或翘首企盼,亭亭玉立。真乃“万丈雄山势欲奔,峰高五岳接天门”。举其最者言之,而诸峰之名胜可以取似也。 主峰天柱,“一柱擎天,直刺霄汉,久负盛名,一曰金顶,又俗云大顶,因金殿名之也。居七十二峰之中,上东西长七丈,南北阔九丈,海拔 四周山峰,峭拔峻逸,起伏栉毗。金童峰、玉女峰,亭亭玉立,倩(qiàn欠)姿婀娜;香炉峰、复朝峰,彩云盖顶,紫烟缭绕;五龙峰、宝珠峰,苍态龙钟,神采奕奕;九渡峰、展旗峰,势如天马,奔腾欲试……。 有峰则有岩。武当山三十六岩,亦云四十四岩。岩岩雄伟秀异,幽深险峻。据《大岳太和山纪略》所载: 1、紫霄岩 2、隐仙岩 3、仙侣岩 4、卧龙岩 5、尹喜岩 6、玉虚岩 7、五龙岩 8、玉清岩 9、太清岩 10、太子岩 11、皇后岩 12、白云岩 13、三公岩 14、天马岩 15、藏云岩 16、隐士岩 17、杨仙岩 18、沈仙岩 19、滴水岩 20、集云岩 21、谢天地岩22、长春岩 23、硃砂岩 24、北斗岩 25、歘火岩 26、上黑虎岩27、下黑虎岩28、白龙岩 29、升真岩 30、碧风岩 31、仙龟岩 32、雷岩 33、风岩 34、九卿岩 35、凌虚岩 36、太山岩 37、青岩 38、独阳岩 39、华阳岩 40、悟真岩 41.妙华岩 42 罗公岩 43 崇福岩 44虎耳岩 有峰、有岩、有岭、则有涧。“七十二峰朝天顶,二十四 涧水常流 ”。谷涧纵横,清秀宜人。新编《辞海》(1979年版)所云武当山“三十六涧”,查无所据。《大岳太和山纪略》云“凡二十四,亦云二十六”。计有: 1、大青羊涧 2、万虎涧 3、牛漕涧 4、桃源涧 5、下黑虎涧 6、磨针涧 7、小青羊涧 8、阳鹤涧 9、金锁涧 10、飞云涧 11、瀑布涧 12、会仙涧 13、嵩谷涧 14、武当涧 15、紫霄涧 16、上黑虎涧17、白云涧 18、九渡涧 19、梅溪涧 20、西 涧 21、金鸡涧 22、雷 涧 23、五龙涧 24、鬼谷涧 25、双溪涧 26、蜡烛涧 此外,据《大岳太和山纪略》载,另有:九洞(按:一云“十一洞”)、三潭、九泉、十五池(按:一云“十池”)九井、七石(按:一云“十石”)九台、十二亭、三十九桥……潭泉相映,亭以悠立,其名胜不可胜记。至于蜚声于世“八景”:“天柱晓晴”、“陆海奔潮”、“平地惊雷”、“雷火炼殿”、“祖师映光”、“空中悬松”、“金殿叠影”、“月敲山门”;脍炙人口之“八胜”:“金猴跳涧”、“海马吐雾”、“黑虎寻山”、“飞蚁绕朝”、“乌鸦接食”、“梅鹿衔花”、“雀不漫顶”、“弥猴献桃”等,更乃令人叹为观止。 三、建筑考 武当山,自古乃道教活动之中心,为道家修炼之地。《舆地纪胜》载:周康王时(前1115-1079年),大夫尹喜,为战国时道家,曾任函谷关尹,遂不仕,隐居函谷关内,后入蜀,旧栖于武当。于三天门石壁之下砌石门,作石室,为修炼所居。至今,武当山尚有一岩谓之“尹喜岩”。《列仙传》、《雍州记》载:汉光武刘秀时(25-56年),马明生、阴长生同隐武当,砌石室修炼。《道学传》载:汉明帝刘庄时(58-75年),燕济字仲微,年少好道术,弃官不仕,入武当砌石倚木,四室寝息。《类书》载: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时(397-418年),徐子平为华阴令,弃官学道,隐居武当山。《隐逸传》载:南朝宋明帝刘彧泰始中(466-471年),刘虬解官入武当,所居石室曰刘爽岩,又隐士岩。至唐、宋、元、明、清,“入武当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宫、观、殿、宇日渐臻盛。 唐、宋,道教盛行。唐太宗李世民时(627-649年,贞观年间),均州守姚简,奉敕至武当祈祷雨,见五龙降,灵应显圣,即兴建五龙祠(见宋李方叔《武当山赋并序》),宣扬道教。唐肃宗李亨至唐代宗李豫时(756-779年),有“太乙”、“延昌”诸宫观。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895年),建神威武公庙。唐代名道吕洞宾《题太和山》歌云:“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 可见,武当山已有雕梁画栋之雄伟建筑。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至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976-1125年间),道教之建筑更为宏伟壮观(见《均州志》。明万历时,李柏龄刻石,至今此石碣存于元和观)。宋真宗赵恒时(998-1022年),“五龙祠”扩建为“五龙观”,赐额为“五龙灵应之观”。宋神宗赵顼时(1068-1085年),诏道士刘真人住纳纳岩宫,兴建殿宇,修炼学道。宋代诗人高本宗题《天柱峰歌》云:“丹梯贯铁锁,十二楼五城”,“黄金铸屋玉作楹”。宫观建筑之精致高大可知矣。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至泰定五年(1285-1382年),元世祖忽必烈、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大兴土木,营建宫观(见元代揭傒斯撰《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文》及元代程钜夫撰《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文》)。元末,因兵乱,多毁于火(参见明永乐十六年《大岳太和山道宫碑记》)。现仅存“天乙真庆宫”石殿、古铜殿、琼台石殿之遗址(按:《大岳太和山纪略》卷四云:“古铜殿,元时所建,明永乐撤置于小莲峰,今呼为转展殿”)。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xīn心)督工营建武当山宫观(见《明史·方伎传》)。永乐十一年《敇官员军民夫匠人等》云:“武当,天下名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历代都有宫观,元末被乱兵焚尽。至我朝,真武阐扬灵化、阴佑国家,福庇生民,十分显应。我自奉天靖难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那时节已发诚心,要就北京建立宫观,因为内难未平,未曾满得我心愿。及即位之初,思想武当正是真武显化去处,即欲兴工创造,缘军民方得休息,是以延缓到今,如今起倩此军民去那里创建宫观,报答神惠,上资荐扬皇考、皇妣,下为天下生灵祈福。用工夫不多,至容易,不难。特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把总提调,管工官员人等,务必抚恤军民夫匠,用工之时要爱惜他的气力,体念他的勤劳。关与粮食,休著他受饥寒。有病著官医用心调治。都不许生事扰害,违了的都拿将来,重罪不饶。军夫民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许奸懒……恁官员军民人等好生遵守,......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故谕”。 建造武当山宫观,以永乐年间此次工程而言,每日所用军民工匠等“三十万人力,费以百万计”(参见《明史》)。据《均州志》卷十五《太岳赋》云:“……日计二十万众,十年不成,倾其国用……”(按:嘉靖碑文为二十余万人)。又,《续辑均州志》卷十六曰:“永乐中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岳太和山。” 永乐十六年(1418年),落成净乐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三十三个大建筑群(见明嘉靖三十二年《重修太和山宫殿纪成》碑文),三十九座桥梁,全山之磴道及亭台诸点缀性建筑。其后十年左右,续建诸补充性工程,从而成之为一座所谓“真武道场”。 武当山计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分布于方圆近百里以内。走过元和观,跨上好汉坡,便见“五里一庵,十里一宫”。至于今,或年久失修,或毁于兵灾天祸,尚存者寥寥可数。《均州志》卷《太和山记》所载:“敇建之宫有八,观有二,所以崇祀典也”。今谓之八宫二观。即: (一)净乐宫 净乐宫,乃武当山大建筑群之第一宫,原在旧均县城内。相传玄帝之先曾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麇,而均州即麇地,故因以为名宫焉。“宫成于永乐十六年。至康熙二十八年正月灾,于三十年(1691年),复募修造,三十六年(1697年)粗还旧制。大小总五百二十”(按:此数指“间”,以下同。见《大岳太和纪略》)。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毁于火。 解放初,尚存华表(即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做装饰用之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图案,上部横插雕花之石板),大铁狮子(一对)、大石牌坊、净乐宫碑、东西碑亭、签房、印房、净乐宫大殿(即祖师殿)以及圣父母殿遗址。公元1985年兴建丹江水利发电站,旧均州城正处于水库之最低处。党和政府为保护古代文物,1960年将此每件重达万斤至三十多万斤之石雕物移至丹江镇金钢岗水库附近高埠上,供人参观。此一组石雕,以石碑下之龟趺为例,高 (二)迎恩宫 迎恩宫,在均县“石板滩”,原均州城南三十华里。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年)落成,名迎恩观,十九年(1483年)改观为宫。大小总二百八十(见《大岳太和山纪略》)。 宫南有迎恩桥。此宫乃均州至武当中途之大站,初为钦差至武当时居处,尔后非钦差之人亦可旅居。 从丹江乘游艇西行,高峡平湖晶莹如镜。昔日之均州城、净乐宫、迎恩宫及约六十华里之“官道”等建筑,现全部淹没在丹江水库之中。 (三)遇真宫 从“治世玄岳”石坊开始进入山脚。当地群众称此石坊为“玄岳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至今四百三十余年矣。此门为入武当山之第一重大门,为四柱、三间、五楼之石雕牌坊。牌额上刻“治世玄岳”,意为“上帝命北极玄武”坐镇武当山。此牌坊高、宽各三丈,上面浮雕镂刻飞禽走兽、花卉虫鱼。永乐时,将武当地位列于五岳之上,称为“大岳”,嘉靖时更尊为“玄岳”。 与玄岳门紧相毗邻为二庵一宫,即冲虚庵、襄府庵、遇真宫、武当之庵堂,乃明永乐为各藩文武大臣朝武当所建之行馆。如周府庵,乃河南周公府之行馆;襄府庵,乃湖北襄阳府之行馆。 遇真宫,位于“州城南五十余里,在仙关外,去玉虚宫八里许,……洪武间,张三丰结庵于此。大小总二百九十有六”(见《大岳太和山纪略》)。 此处山水环抱,景色宜人,左为望仙台,右为黑虎洞,前朝九龙山,后倚凤凰山,有“九龙朝凤”之说。主要建筑包括大殿、真仙殿、廊庑、山门、斋堂、钟楼、鼓楼、红墙等,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现为均县二中校址。 为何此宫名曰“遇真宫”?遇真宫乃明永乐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为纪念道士张三丰所建。据《明史·列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又名张全一、 据《大岳太和山纪略》卷三载:“洪武间,张三丰结庵于此,名曰‘会仙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多次遣使,觅之不得,未能如愿。”永乐年间修建遇真宫之敕书中指出:“朕敬慕真仙 (四)玉虚宫 玉虚宫,位于“州城南六十里,在展旗峰北,因帝为玉虚师相而名也。永乐十一年(1413年)落成,大小总二千二百”(见《大岳太和山纪略》)。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大加复葺,复建二亭于二宫门外。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年)毁于火。迄今残存大宫门、碑亭、玉带河、二宫门、正殿、后殿诸遗迹及宫墙。据《大岳太和山纪略》卷七载:“玉虚为八宫之首……,有层宫广宇千间,兀落平畴,如郡城都市。玉虚广阔雄峙,甲于诸宫,与王者离宫、别苑相埒”。 玉虚宫,俗称“老营宫”。何也?原有宫殿、屋宇广阔,气派雄伟,乃武当建筑群最大之单元。从今断础残垣之遗址观之,尚感人肺腑。明、清两代宫外长期有军队驻守,人皆习称此地为“老营”,故又惯称此宫为“老营宫”。老营者,军队长期居住之营房也。亦指战时之统帅部所在地(见商务印书馆出版《现代汉语小词典》)。 迄今,老营宫左侧残存者,尚有砖室、浴堂。砖室又名张仙洞,此地人称无梁殿。宫门内左右各有一碑亭:其一刻为永乐十一年(1413年)禁止道士生事害群之“圣旨”;其一为永乐十六年(1418年)大岳太和山道宫碑记。宫门外亦有碑亭二:其一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太和山宫殿“圣旨”;其二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修太和山宫殿纪成碑。 玉虚宫附近,有太上岩、玉虚岩、嵩谷涧、老君洞、水帘洞诸山水。 (五)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州城西南九十里,即五龙灵应宫故址”。由南岩宫出北天门,下至深壑(大青羊涧),沿大青羊涧登山,行三十五里许,可达。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守姚简,祈雨于武当山,在此建五龙祠。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22年)升祠为观,赐额为“五龙灵应之观”。毁于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元世祖忽必烈崇信道教,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观为宫,即五龙灵应宫。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1312-1320年),因其生日为三月三,正与道教经典中“真武”出生同一日,为此加号为“大五龙灵应宫”。元末毁于兵。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五龙宫,次年落成。大小总八百五十(见《大岳太和山纪略》)。然,于辛亥革命后又毁于火。 现存大宫门及宫门内水火二将塑像,左右两座大龟碑亭。大殿遗址上仍有铜铸“真武”塑像。宫院内有五龙井、五井,五池。五龙井“井水与阶平,汲一井,五井皆动……水色清莹味甘美”。五龙宫外,尚有元代所建琼台遗址,残存之石殿一座及元代碑碣。 又,玄帝殿之基址及启圣殿之遗址亦尚存。此二殿之石阶共九重,前五重八十一级,后四重七十二级,从下望上,如置云际。大宫门内,左侧有“九曲十八折”之夹道,从此曲道往北登山,为榔梅台遗址。出大宫门,外有真官堂、云堂遗址。从云堂遗址西行,有老姥祠遗址。 元代遗物,尚有天柱峰南之上、中、下三琼台遗址及“琼台受册门”、“仙迹流风”诸石刻。 (六)紫霄宫 紫,象征上天紫微星座,居中央,为帝星。紫霄宫意为天地中央之紫坛。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玉清紫 据《大岳太和山纪略》载:紫霄宫,“在展旗峰下,离州城百里,旧紫霄元圣宫,今名紫霄宫也。宫前向三公峰、五老峰,宫前之左曰‘日池’,右曰‘七星池’;宫后之左曰‘月池’,右曰‘真一泉’。东方丈(方丈乃道教当家者居处)之北,曰‘上善池’。殿后右转,陟山之椒根石壁为龛者,为太子岩;左为蓬莱第一峰。岩下为小圆亭。下出道院,左复北上为炼丹岩。出道院,右复西上为七星岩,又上为三清岩,绝顶不可到。春下为榔梅园,东下又转而南上为福地殿,殿两阶下丹井二,北为万松亭,东为赐剑台,相距不数武(数武即几步),左右山断而复圆。起如小儿擎卷状者,为大、小宝珠峰。诸岩水合而东流于右胁者,为金水渠,渠广八九尺,北折过宫前,抵小宝珠,不得出,凿其项以行,为后梁。既出,东复趋大宝珠峰,溢于其址,为禹迹池,池大一亩,地上有亭,北有桥,旧传神禹导山至此,故名。为楹,大小总八百六十。永乐十一年落成”。清康熙至光绪期间(1662-1908年),又屡经修缮增补,为至今武当山上保存较完美的主要建筑之一。 从东天门至西天门,乃此宫营建范围。背倚展旗峰,而对照壁峰。进东天门,经禹迹桥,绕过宝珠峰,不临禹迹池、金锁桥,象舞台启幕,豁然而开,可将万松深处一朱甍、碧瓦之紫霄宫尽收眼底。自禹迹池过金锁桥、大宫门,左右各一碑亭,内有一重达九十八吨、高三米、长 紫霄殿,建在三层高大之石台上,为木构建筑,重檐垂脊,殿顶全为琉璃瓦面,顶脊上布列龙、凤、狮、麒麟等,姿态精妙,栩栩如生。殿内进深均为五间,上下檐部之斗拱及内槽之天花藻井,通体饰以各色花鸟及人物故事彩画,真乃飞檐楼阁,雕梁画栋。殿内正中乃玄天上帝端坐之塑像,两旁群神侍立。玄天上帝右侧横架一干杉树,直径一尺余,长三丈许,相传为当年建造武当宫观仅剩之一根,能传声通话:一端轻轻叩击,那端叮叮作响;俯首一头讲话,那头贴耳可听。游客广为传颂之“紫霄听杉”即由此而来。 展旗峰下一天然石洞,名为太子岩,内有石殿。据洞旁石碣年月,考为元至元二十年(1291年),且有一“重”字,下一字已损,当为“修”或“建”字。应属宋代之建筑。 (七)南岩宫 据《大岳太和山纪略》载:南岩宫,位于“州城西南百余里,即天一真庆宫旧址。南朝天柱,北瞰五龙。由榔梅祠右循岩百余步,度北岩升至南天门。循山左行数十步,又折行右支百步,复折而左入小天门。又转岩斗折而过大岩,下为大殿。楹外,山复起小阜为圆光殿。下侧黑虎岩也。从大殿后左折而东二十步,陟岩上,又转西行,过 南岩,风景最佳。峰奇岭峭,林茂森翠,上连云霄,下临绝涧。唐、宋、元以来(618—1279年),先后曾有道士在此憩居。元至元二十二年至泰定五年(1285—1328年),大兴土木其中建有南岩宫殿。元至大元年(1038年),元武宗海山给此宫取名“太乙真庆万寿宫”(见元程钜夫撰《天一真庆万寿宫碑》)。至元末,除现存之一石殿外,全毁。石殿以内,“太子卧龙床”组雕,形象生动,情趣横生;五百铁铸灵官塑像及“三清塑像”形态逼真,各具风格。明永乐十一年所建之宫殿屋宇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大都毁于火。南岩峭壁上以石殿为中心之亭台楼阁,乃残存南岩宫之一部。 “天一真庆宫”石殿,实属南岩宫组成部分,石砌仿木构建筑,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悬山式。至于殿之建造年代,殿旁有元延+元年(1314年)及元泰定二年(1325年)两石碑为据。 (八)太和宫 据《大岳太和山纪略》载:太和宫,“在天柱峰紫金城南天门外。正殿曰朝圣殿。殿之对峙,距数武为小莲峰。元时古铜殿移置其上。殿旁为钟鼓楼。又下(即在下)为 太和宫,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正殿对面小莲峰上转展殿,即为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湖北、河南道教信士集资铸造之铜殿,初置天柱峰顶上,明永乐十四年移置于小莲峰。《大岳太和山纪略》卷四云:“古铜殿,元明所建。明永乐撤置于小莲峰,今呼为转展殿。” 明代末年,太和宫大部被毁,所剩仅钟鼓楼等少数古建筑。至于“皇经堂”等,皆为清代后期所重建。 (九)元和观 据《大岳太和山纪略》载:元和观在仙关之内。“昔元帝有元和迁校府之名,故名。”元和观,建在武当山麓,北距遇真宫三里许。由遇真宫、元和观中间,建有仙关门,今已毁。而今,公路铁路从关前穿过。尚有一上山之公路从观之左侧直上—由老营上金顶必经之地。明都御史王世贞游武当山游记中写道:“为元和……,杉松万株,大者合抱”可见景色之美,建筑之盛矣。 元和观,原建于明永乐十一至十六年间(1413—1418年),至明嘉靖(1522—1566年)后,历代均曾改建重修,现今保存完好者仅一座大殿。殿建在石砌高台上,殿内原物无存。自一九五九年以来,为配合丹江水库工程,先后从净乐宫、迎恩宫及其他庙宇搬来铸造雕刻艺术品:宋画家米芾手书“第一山”之石碑碣、铜铸张三丰塑像、铭文之铜碑、护法天神六丁力士之巨大铜铁神塑、金童、玉女等。 元和观,昔为一道教监狱。违犯教规者,在此论刑治罪。轻者跪香(按:罚跪,古无钟表,以点香计时,或跪一香,或跪二香不等)、杖革,坐牢,重者则“焚形”。不知有多少无辜贫道惨遭迫害。此建筑早已无存。现存之山门、龙虎殿及正殿,乃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重修。东道院,现为学校,西道院,为社员所居住。 按:登武当山,道路有四:一由玉虚宫进入山谷;一由行宫进山,先到五龙宫;一由玉虚宫之右方登山,到回龙观;一由元和观、好汉坡登山,经回龙观到磨针井。后二路为今游览者步行上山常走之道。而今,公路已修至紫霄,可直接从出发点乘汽车前往。 附:磨针井 在此,值得一提者乃磨针井。此地名为道教按其经典故事所取,有些许亭台建筑物。“铁杵磨成针”此成语故事乃生于此。据道经《三宝大有金书》载:净乐国王太子得玉清圣 北壁右下为:“辞别国王,初出皇宫”、“紫气元君,指明前程”; 北壁右上为:“越海东渡,访入武当”、“丰乾大帝,赐以宝剑”; 南壁右下为:“劈山成河,水阻群臣”; 南壁左下为:“劲松挂剑,镇妖压邪”、“元君超度,铁杵磨针”、“梅鹿献芝,猿猴送果”; 北壁左上为:“黑虎巡山,乌鸦引路”、“南岩修行,祖师圆光”、“三清演法,至契元真”; 南壁左下为:“降伏妖魔,破碎鬼王”、“洞内修真,四十二年”、“观音试心,六贼现形” 南壁左上为:“元君试心,台上梳妆”、“南岩飞升,五龙捧圣” 南壁右上为:“玉京见功,仙台受诏”、“奉旨功曹,巡视三界”(天、地、人界) 老姆亭内,有老媪磨针之精彩塑像。《大岳太和山纪略》卷二载:“在五龙宫北一里许磨针涧上,乔木芳草间有石横于涧滨仿佛磨砻之迹,名为“磨针石”。涧上有“姥姆祠”。又载:“磨针涧在姥姆祠前,有磨针石。合黑虎涧,水起自五龙顶,会于白虎潭”。 按:原磨针井,建于五龙宫附近,现有之磨针井乃清咸丰二年(1852年)所重修。此处环境幽雅、清静。清之诗人谢炳、朴虎文诗曰:“湛然古井号磨针,静对移时清我心”。磨针井上下,有回龙观、回心庵、关帝庙等建筑。关帝庙内有关公大刀一把,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铸,重六十余斤。 (十)修真观 修真观,距元和观二十华里左右,又称太子坡,即所谓“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两经修缮(见《复真观碑文》)。《大岳 太和山纪略》云:“太监王佐重修”。自磨针 复真观五里许,有天津桥,俗称剑河桥,亦有龙泉观及上下十八盘。相传,王太子受老妇指点,决心折回深山继续修炼,其母拉扯儿子衣服不放,苦苦劝其下山,王太子毅然拔剑割去其母所拉衣角,结果划地成河,事后于河上架此桥,故名。该桥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桥下为九渡涧,山中流泉在此汇合。顺九渡涧而上,有“玉虚岩”,“壁立半空,岩之高以千仞”。桥之一端外为龙泉观,地处山坡。龙泉观之照壁,建于桥之另一端外,地处山崖,殿宇不多,却跨桥而建。过天津桥,度九渡涧,石障夹流,蹬道曲折。沿溪涧登攀,于九渡崖为“渊默亭”。此处“涧道幽绝,寂无人声”。向前便为“黑虎殿”,现仅存遗址。由“上十八盘”而上,又为“仙关”。明代诗人礼部朗中李宗木赞“仙关”曰:“鸟向日边渡,人从天上回,清宁属胜地,终古仰崔嵬”除上述八宫二观,尚有三十二庵、十二祠诸建筑,限于篇幅,不宜累赘。 总之,自原均州城净乐宫至金顶,全长一百四十余里,沿途宫、观、殿、宇二万余间,共三十三个大建筑群,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座桥梁,面积一百六十余万平方米。明代诗人洪翼圣诗曰:“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其工程之艰,规模之宏,建筑之伟,构思之巧,雕铸之细,工艺之精,为世所罕见。其设计,据《三宝大有金书》中真武修仙之故事,取“均衡对称,高低错落,巧用地形”之工艺,建于峰、峦、坡、坨、崖、涧之恰切处。其规格之大小,间距之疏密,独具一格,出类拔萃,且颇备神奇之意。 补:金殿 尤为奇者,乃金殿。“在天柱峰极顶,又名金顶。元置铜殿于上,明永乐以规制弗称,移于小莲峰,更为创建基琢文石,冶铜成殿,沃以黄金,负酉面卯(坐西向东),高丈五尺,横丈二尺,直九尺,式如暖阁,体外精光,毫无铸凿之痕,内则刻划瓦鳞及榱桷(音“衰觉”,屋椽)、檐牙、栋柱、门隔灵櫺壁隅、门限,诸形毕具,皆刳铜为之,上设帝像,圣容丰润如生,傍(旁)侍持天将像四,庄严焕发。自殿屋法像至供御器物,悉是铜质金饰,焝煌一色。藏有御赐物数件,龟蛇最奇,蛇圆莹,龟稷隅,蛇绕龟腹背。色如点漆,而龟洁如脂,因其玉质巧绝人工,非上方不有也。外植铜柱数十根,如栏杆周护之左右。益(添加)以飞栈(按:飞栈,即架空之栈),为更衣二小室。殿外为瑶台,台外为楹,楹外为城,开四天门以象天阙。东西北三门,逼临绝壑。惟南天门通路,由之群峰捧托,帝阙高居,一朵红云,万道金光。洵(实在)为白玉乾坤,黄金世界,迥出五岳,珠宫绀殿之上者也”(见《大岳太和山纪略》)。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阿房宫),南岩宏奇紫霄丽,甘泉九宫(指“汉宫”)差可当”。武当山之雄伟建筑,多置悬崖陡壁之处,可见我国古代科学文化之发达,劳动者建造技艺之高强,风格之独特,智慧之无限,才能之卓绝,斯为中华民族之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