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车市总体负增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车型均陷入“低迷”,在油价接连攀升的前提下,SUV作为公认的“高油耗”车型依旧逆势飞扬,而中高档SUV车型更是表现突出。 本人已多次探讨SUV车型连年畅销的社会“深层次”原因,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无法改变这一切,自主品牌能否有实力冲入这一市场的中高端领域?在这一领域的前景如何?
首先,我们不妨看一下国内中高端SUV市场的主力构成。
目前这一领域的中坚力量日系为主导、德系与日系的竞争日益陷入“两强并立”的局面,韩系在崛起。而相对于轿车领域“合资自主”的集中发力,SUV车型市场却至今未有任何“合资自主”车型出现。以哈弗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强势车型是不可小觑的“拦路虎”。换而言之:如果存在一支新崛起的力量来改变“三国纷争”的格局,自主品牌是可能的。
那么,自主品牌是否具备这一实力呢?首先从营销网络看,是具备的。尽管自主品牌SUV最初是以低端车型进入SUV市场,但经过10年以上的发展,自主品牌已经打下了牢牢的根基,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包括长城在内的自主品牌生产厂,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营销网络。
此外,在品牌形象上,自主品牌已经跨越了“质次价廉”的宣传阶段,开始注重“品牌营销”,其中的优秀产品已经在在消费者中树立了牢靠的品牌形象并拥有了可观的消费群体。以长城哈弗为例,截至三月末,长城哈弗以52万的销量成为中国首个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的SUV品牌,这一数字超出东风本田CR-V 、现代途胜等合资品牌车型甚多。
从 “品牌”形象来看,长城哈弗SUV旗下的主力哈弗H5以通过欧盟认证的性能实力,实现了产品品质与国际接轨;达喀尔拉力赛上的优异表现也证明了哈弗SUV的产品实力;至于“中国造,长城车”的口号更是振奋人心。总之,从“名”到“实”,以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SUV已拥有了自己的“天下”。
除品牌外,自主品牌SUV在“硬件”上的投入也结出了硕果。依旧以长城为例,长城哈弗在产品技术、产品性能和产品品质上都取得突破,不仅率先应用了差速锁、胎压监测、定速巡航等领先科技,而且产品畅销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包括“绿静”2.0T发动机在内的核心技术已经成型,而掌握自主生产发动机的厂家也不仅限于长城一家,可以说自主品牌SUV车型在技术准备上已经有了充足的条件。
那么,自主品牌车企是否具有“冲高”的“野心”呢?笔者认为是否主观具有“野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已经逼迫这些车企必须考虑“冲高”的问题:今年长城自定的产销任务是50万辆(与哈弗的累计销量巧合),其中SUV将占到20万辆左右。除去出口的3-5万辆,国内销售至少15万辆以上。在一线城市纷纷出台 “限购令”后,销售方面的“保一线,下沉二、三线”城市策略必将让长城对二、三线市场主动出击。而在“市场下探”的同时,这些车企又如何会放弃开拓多年的一线市场?!保住这些市场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冲击中高端。
SUV市场依旧充满机遇,也正因此如果自主品牌“冲高”未必是一家的试探,而很可能是“合力而为”,毕竟集团作战对整体的品位提升是有帮助的。但最终谁才会成为佼佼者,依旧要靠实力说话,而“先行一步”,机遇也就更多一分。(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