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子
2010年法国国家邮局发行了一套三枚邮票,纪念一位叫艾尔莎·特利奥莱(Elsa Triolet,1896—1970)的俄罗斯女子。艾尔莎出生在莫斯科,与姐姐莉莉娅被称为京城姐妹花,当时许多欧洲大画家,如马蒂斯、夏加尔等都竞相为她俩作画。两姐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弹得一手好琴,会说法语和德语,艾尔莎还尤其喜欢诗歌。1915年她结识了当时炙手可热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一次邀请他回家做客,不料他疯狂爱上了已婚的姐姐莉莉娅。
莉莉娅的丈夫是位神秘人物,明里是个诗歌评论家,写得一手好文章,暗里又是个克格勃,经常出没于柏林、布拉格,一次莉莉娅将自己与马雅可夫斯基的事和盘托出,丈夫本来与马氏相熟,他听后平静的说:面对马雅可夫斯基这种男人,哪个女人能说不?此后马氏与莉莉娅保持了长达15年的情侣关系,而在此期间她一直没离婚,这事被莫斯科社交界引为笑谈。1930年马氏自杀身亡,不久莉莉娅离婚,改嫁一位红军将领。
妹妹艾尔莎同样生性浪漫,她嫁给了一个叫特利奥莱的法国人并移居巴黎,虽然没过多久就离婚了,但终生保留着这个夫姓。她将大量俄罗斯未来派诗歌译成法文,这当中也包括了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歌,三十年代初法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艾尔莎随行做纪德和马尔罗的译员,可见她的法文如何了得。那时候欧洲人热衷于去遥远的太平洋寻梦,把塔希提视为艺术天堂,似乎不去一次塔希提就算不上文艺家,高更去了,史蒂文生去了,毛姆去了,艾尔莎不甘落后也去了一趟。当年阳光灿烂的塔希提,犹如当今汉人心中的日光城拉萨。
她一路上都给莫斯科的一位好友写信,跟他讲述在塔希提的见闻,好友将来信拿给高尔基看,高尔基说不错呀,她为什么不写作呢?于是艾尔莎开始写小说,不过当时的苏联文学已经逐渐受控于政治,她的写作风格显然是不受欢迎的。眼见用俄语写作在苏联无法出版,她改用法语写作,同时认识了比她小一岁的阿拉贡(L. Aragon,1897~1982)。
阿拉贡自幼与母亲和姐姐一起生活,直到一战爆发他被征兵上前线前夕,才知道母亲是外婆,姐姐才是妈妈。原来跟小仲马一样,阿拉贡也是个私生子,母亲被一个年长30岁的老男人勾引,生下他时才17岁,为掩人耳目母子只好以姐弟相称。阿拉贡被自己的不幸身世所震撼,后来加入法共成为机关报《人道报》的主要撰稿人。
艾尔莎与阿拉贡相遇相爱,随后结婚终生相守42年,完成了人世间一段圆满的姐弟姻缘。两个人在这42年当中,都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期,尤其是阿拉贡,先后写出长篇小说《受难周》和《处决》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作家之一。阿拉贡写过一首长诗献给爱妻,题目就叫《艾尔莎》,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诗歌。艾尔莎的后半生是用法语写作的,成就最大的是短篇小说,小说集《第一回合两百法郎》描写法国人如何抵抗德军的占领,获1944年龚古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