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第一讲、从易中找到做主人的感觉(二)
得位与居中的奥秘
从上面一些简单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易经》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大极广的,给予人的启示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下面可以通过对易经卦象的研究,建立一些初步的认识。先以乾坤二卦为例,见下图:
乾 坤
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是阳爻则加九,是阴爻则加六。再以既济卦和未济卦为例,见下图:
既济 (卦象图贴不上去,下同)
未济
当年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将伏羲的单八卦,两两相重,演变成为六十四卦。其中由上至下,上三爻为一卦,称之为上卦;下三爻为一卦,称之为下卦。下卦指自己,上卦是指外部环境。
另外,在《易经》中,非常看重卦中的每一爻是否在其位,得不得位,到底是得位和失位。在卦象之中,“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于阳位或阴爻居于阴位,就称之为得位。阳爻居于阴位或阴爻居于阳位,就称之为失位。在《易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居中,下卦为“二”居中,上卦为“五”居中。
我们在看到《易经》中“卦”的时候,要先看到整个卦象,确定其为六十四卦中的哪一个卦;确定是哪一卦后,要认真研究其每一爻得位不得位,此外关键还要看所占卜的爻居不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前面两图中,既济卦是六爻得位,而未济卦是六爻均不得位。阳爻居“初﹑三﹑五”为得位,居“二﹑四﹑上”为失位;“九二”失位但居中,“九五”是又得位又居中。阴爻居“初﹑三﹑五”为失位,居“二﹑四﹑上”则得位;“六二”是得位又居中,“六五”是失位但居中。
从上述所讲的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就引申和生发出了“吉﹑凶﹑祸﹑福”。假如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把本是区长的工作做了,那就越权﹑越级了,就不得位,即失位;反之,区长若去把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事情管了,那也叫失位,失其位就“凶”。所以,我们要安其位,守其位,能安能守就“吉”。位,就是自己的本份,自己的本职,要安守本份。
在艮卦 里面,其《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说在思考问题时,要安住在自己所能掌握的范围﹑界限之内,不能超越范围去胡思乱想。思想如此,行为亦是如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去行事,不能超越职责的范围。如果越位,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中国古代讲求“三纲”,如果越位,那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天下就会大乱。所以说位次的关系在《易经》里面,在判断吉凶上是极为重要的。
居中不居中,是古代圣贤心理学的根本特征,是对病态心理的一种治疗。正所谓君子中道而行,离开了中道,那就会陷入邪恶。所以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或是其它教派,都强调的是中道。只有中道,才能在面对上下前后左右时把握关键,把握命脉,居于要害之地。
在《易经·系辞》里对上述道理就有一些归纲的语句:“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这是就位而言的,是《易经》的秘奥。
下卦居中就是“二”,不管是九二,或是六二。“二”为何多誉呢?比如现在评先进、评劳模,基本上都是基层干部当选,绝对不会有高层的干部。在基层的干部,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地去干、去做,就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提拔。因为此处是中位,且能处事得体。
“三”,在下卦中“冒”上去了,在下卦的最上面,不安本份。离开了中,就想朝上爬,结果就失位,就会有麻烦,就会“凶”。
“四”,在上卦的最下面,是上卦的第一爻,紧逼“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对上下周边的事物都必须警惕。处理得好,就会被上面所看重,为下面所信服;反之,就会被上面视为威胁,而有危险,会被下面所敌视而是非不断,因此多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纷争,就应该对此有所悟,就应该明白对“位”的处理上太复杂、太玄妙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在政府部门中,还是在企业之中,都存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为上卦之中,如同政府或企业的最高领导,在这个位置上,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所有的功劳都属于这个位置。所以在历史上,将帝位又称之为“九五之尊”。以前的功臣良将根本就不敢居功,居功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秦朝的大将军白起,打遍六国无敌手,未曾一败,与赵国长平一战,更是坑杀赵俘四十余万,算得上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然而他善始者未能善终,终因功高震主而招忌,最后蒙冤而死。
小人玩不转大易
我们上面对《易经》进行了一番概说,让大家初步了解关于《易经》的一些规则,给大家指出了“位”和“中”的重要关系,从而知道《易经》的诀窍,就是得位和居中。在得位和居中的情况下,还要学会静观其变,才能把握历史的命脉,才能把握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单从这一点上说,《易经》的境界就远远高于《孙子兵法》。前者是在全局战略上﹑人生修为上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地阐述,在此基础上,方能说“易为君子谋”,小人是玩不转大易的。
我们在看《易经》的时候,不管是爻辞,还是彖辞等等,关键的就是看“位”和“中”。如果是居中,就算是不得位,也肯定吉。得位,则根据阴爻和阳爻的不同,卦象的不同,而可能吉也可能凶,其中大多数是吉。但是,如果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得位也未必吉。当然,既得位又居中,那肯定就是大吉。
另外,在易经之中,除了乾坤二卦是纯阴纯阳之外,其它卦都是阴阳相互混杂。就算乾坤二卦是纯阴纯阳,也都还有“位”的关系。乾卦为“初﹑三﹑五”得位,“二﹑四﹑上”失位;坤卦为“初﹑三﹑五”失位,“二﹑四﹑上”则得位。同样其中也会存在变化﹑危机﹑麻烦等等的预兆。
在观易时,它给予了我们一套思维的法则,即得位和居中。依此又派生出一个观念,即和谐。得位,和谐;居中,和谐。不得位,不居中,就会失去平衡,就不和谐,就会有麻烦,凶就会由此而生发。
比如说既济卦 ,是阴阳平衡;未济卦 ,是阴阳不平衡。泰卦 ,乾下坤上,天本应在上而地在下,但其《彖》辞有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是为阴阳相交的良好状态。否卦 ,坤下乾上,天地不交,阴阳隔绝而不得相通,其《彖》辞有云:“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是阴阳分裂的不好的状态。比如历史上的朝代到了其末期,大多会出现宦官或是小人把持朝政,下意不能上达,君子在野,小人在朝,于是乎天下大乱,诸侯豪杰纷起。反之,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即泰卦,那天下就大治了。
易经的六十四卦,从六十四个方面给予了我们非常丰富和重要的提示。当我们遇到有些事情疑而不决的时候,可以通过打卦来提供意见。打卦的方式是层出不穷的,但只要能诚心诚意地起卦,它所带来的提示还是会非常准确的,会极具启发性,有如神授。打卦的要求并不高,重要的是如何解卦。高明的人,其解释就会很有道理;而不高明的人,其解释就会偏到一边去了。另外对卦象的了解,必须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去把玩、其认识,才能有所提高。
但是,我们要明白易经的六十四卦,也是一个陷阱。有不少人在玩易的时候而走火入魔。我给大家讲《通书》的时候,讲义中附有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的一篇文章《易论》,其中就写到“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古代圣人所作的“易”,让人觉得茫然而不知其踪,从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到头发胡子都花白了,人老了,都还没摸清《易经》的门路。这就是由于没有明师的指点,因此不知道易经的原则所致。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易经》的原则,就是要让你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对人生宇宙的认识。因为“易”是用来观乎“天下之动”的,是让你观察整个宇宙如何运动,观察万事万物如何运动。另外,“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与“一”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还有,易者易也,要简易,易经不是“难”经啊。
前面我们讲过“易”有三易:交易﹑变易﹑不易。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其中还隐藏着一个“简易”,要简单得再简单不过,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在面对变化无穷的宇宙﹑变幻无穷的社会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一定可以去把控,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知道这一点:“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是《易经·系辞》里给予我们的提示。我们学易,不能越学越复杂,越学越麻烦。就像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拳,张三丰教了一遍后问他记了多少,他说记了八成;再教一遍又问,则记了二成;教第三遍再问,就全忘了,这就学成了。有了这种感觉,才是学易学出神韵了,学出味道来了,正所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达到了这种境界以后,不管面对的事物再如何复杂,都能够化繁为简,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是高明。
古人看到四时变化,觉得天特别冷时,过了一段时间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觉得舒服。后来怎么越来越热了,当觉得特别热时,又过了一段时间秋天来了,凉快了。但怎么又越来越冷了?老天为何如此不稳定呢?久而久之,就明白了,哦,老天就是这样,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不会因为其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古人看到太阳落山了,天地一片漆黑,顿觉宇宙都要毁灭了,便心生恐慌;当太阳升起时,光明普照,心又为之欢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太阳的起起落落,就又明白了太阳的升起和下落是永恒不变的,也是不会因为其它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于是就明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
当我们身处社会之中时,也是如此。荣辱得失,来来去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人得到了,高兴得忘乎所以;有些人失去了,则懊恼不已。实际上,如果能明白前面的道理,就会知道这无非就是得失罢了、高兴或是不高兴罢了。如果能有承担,知道社会就是如此,人生的游戏也就是如此,就会得也不骄,失也不忧。当然,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在这个得失是非的怪圈之中,人心当然也就惶惶不可终日。
“易为君子谋”,它就是要把最简单、最朴实的真理交给大家。你明白了,就不会被“天下之动”所惑,就不会被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纷杂现象所干扰,就不会被身边变幻无穷的事物扰乱了自己的心神。
我们凭什么“贞夫一者也”?又凭什么“易简”?所谓万法归一,就是要把这一切归结到我们的心啊!谁在面对万法?谁在面对“天下之动”啊?是我嘛!只有我心一动,才会感到天下动。世上的事,永远都是主观和客观、我和非我这样一对简单关系。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什么是“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过去很多学易的人,都想弄清楚这一句的意思,想知道什么是“贞夫一者也”。现在我把它说透,贞夫一,就是贞夫我!是我在感觉、在判断,是我在和万事万物发生关系。离开了这个“我”,万事万物如何去变,都与自己不相干,没有任何关系。记住啊,是这个“我”在感知万事万物,不是别人在感知万事万物!
所以学易,要把“易”简化到我的头上,简化到当下一念的这个承载体上来。理解了这一点,那就可以算是入门了,否则《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会让你应接不暇,学得云里雾里的。
要把这层纸挑破
王阳明先生在《尊经阁记》中泛论五经时,其“论易”的部分,就针对我们上面所讲的内容。他写道:“易也者,道吾心之阴阳也”。易嘛,不外乎就是要道出我心的阴阳变化,外界的变化是怎样来的?实际上就是我心的阴阳变化嘛!我心的阴阳变化就是外界的阴阳变化。
佛教中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经中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总之离开了这个“我”,离开了这个心,万事万法就不存在了。
有人说,你这是唯心主义啊。且不管这是唯心,还是唯物,都需要有这个“我”来承担,都离不开这个“我”嘛。所以我们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与我们的心结合起来。如果不去结合,那试问谁在玩易呢?有人说是“我”,但“我”又是怎样玩易的呢?是我的思维在玩易?是我的心在玩易?所有的分析﹑判断等等,归纳起来都是这个“我”,都是这个“心”。
因此在《易经》里面,就讲究有一个主卦,有一个从卦。这个就是“我”和“非我”,即要确定宾主的关系。在打卦的时候,要确定宾主的位置,阴阳的位置。
我当年在学易时,我的老师就对我说:“我是主,而我之外的所有一切人和事物,都是宾。”在社会关系中也是如此,我是主导,其他都是外缘。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让自己给别人当奴才、当配角。当然,在工作上是另外一回事,老板就是老板,打工的还是打工的,要各就各位,更要各司其职,这是守位的一个重要指示。但是从人心的归属来谈,从人心的自我担当来说,我为主,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我们在学易的时候,就要把这层纸挑破,否则就会变成《易经》和六十四卦的奴才,就不能在《易经》上当家作主。现在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就有一个“测不准”定律:必须要有观察者主体的介入,如果不介入,中微子﹑夸克等各种粒子都会看不清楚、道不明白。《易经》更是如此!因为《易经》明显有两个内容存在,一个是占卦者,一个是所占之卦。《易经》六十四卦是永远都摆在这里的,但是打卦的人和所面对的那一个卦,是在某时某刻因某件事情而起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这种主人公的感觉,否则,这一句“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讲不通,说不明白。
清楚了前面所讲的,才能从卦象之中错综复杂的﹑交叉的阴阳关系中,从“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位的关系中,找到其中的吉﹑凶﹑祸﹑福。吉为什么吉?因为处在和谐状态之中,在平衡状态之中。凶为什么凶?处不和谐、不平衡之中嘛。处在吉中,要想使之长久,就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处在凶中,要想摆脱凶的困境,那就要把不和谐﹑不平衡的因素排除出去,将之调顺,进而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这是《易经》中的占断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在具体的关系上,如何让它们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这是学易之人所必须看到和明白的道理;如果不明白,那学易就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