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6.5时代:人民币该如何升值?


  4月29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突破6.5关口。一时间,中国媒体纷纷都在喊:我们已进入了“后6.5时代”!自2010年6月汇率改革进程重新启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上升4.3%;而如果从2005年7月第一次“汇改”算起的话,人民币更已累计升值了27%。

  人民币是否已经升“够”了?如果不是,这种升值过程还将持续多久?下一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以何种速度和幅度变化呢?……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许多人都想探究其答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近日表示,从长期来看,人民币仍需逐步升值,“不排除一次性升值的情况”。由于夏教授身兼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一重要角色,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具有一定发言权,因此,他的这番讲话自然引来了各方关注。

  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当初的测算,人民币偏离了“均衡汇率水平”40%左右。尽管人民币六年来已升值27%,但与此同时,中美贸易顺差也在持续扩大,中国外汇储备更已达到3万亿美元之巨——想想看,2005年中国的外储不过才8000亿美元而已。按照这种逻辑,这六年来,在美方眼中,中国偏离“均衡汇率水平”的幅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可能进一步拉大了。显然,再升值13%就能让美方心满意足的想法纯属一厢情愿。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只是从经济规模、要素流动性、通胀水平等宏观基本面大致推断出一国原则上宜实行何种汇率制度,或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所谓的“均衡汇率”;却无法让我们明白,明天或下周的人民币汇价具体是怎么确定的。

  而从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管理的视角来看,一国政府在制定汇率政策时,除了考虑它对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有何影响外,往往还要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游说和外部集团政治压力的影响。尽管目前中国官方并未公开承认外部压力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可能,例如,201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明确表示,“我们将自行决定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外部压力从来不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作为官方对外政策宣示,这种表态或许有其必要性,对此可以理解。

  但近年来公众和媒体观察到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现象(如著名的“保尔森效应”、SED效应等)表明,这种联系的确有可能存在:美方的每次重要施压,无论来自行政部门(总统和财政部)的直接呼吁,还是立法部门(国会)的议案和听证会,都有可能导致事件前后几天人民币中间价加速升值。就在本月9-10日,随着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上演,这种情景有可能再次上演。当然,这种反应有时纯粹是市场的自发行为,但有时也不能排除是中国官方的刻意安抚。

  这种妥协会有效果吗?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则故事: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要求他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于是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推着石头上山。可每到傍晚,石头却滚下山来,令他功亏一篑。于是第二天西西弗斯不得不一再重复这个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停息。

  因此,当我们以为用一两次大幅升值就可以消弭外部压力时,与西西弗斯的命运一样,这最多只能让人看到短暂的希望;很快,外部压力又将重新表达不满,提出新的大幅升值要求。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一次性大幅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通常人们所说的“汇率”,事实上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汇率中心平价,二是汇率波动区间(或称之为“弹性”)。中心平价指的就是央行公布的官方外汇价格,所谓的升值,主要也是指中心平价的持续上升过程;而汇率波动区间却不为多少人所关注。2007年5月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每日波动区间基本上被局限在±0.3%以内;而2007年5月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波动区间从此前扩大至±0.5%。

  换言之,过去六年的“汇改”,人民币在中心平价上已经走了很远,同时还在2005年7月21日和2010年6月22日出现过两次大幅升值;但波动区间方面却一直进展不大。从实际后果来看,一次性大幅升值,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也远比逐步放松弹性来得猛烈。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未来将汇率波动区间逐步扩大至±1%甚至更高。在这一区间内,人民币既可升值,也可贬值。这不但能激励中国企业更主动地去学会适应汇率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外部对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和讹诈,对于中国政府控制货币主权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