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重树屈原精神,以抵御天崩地裂、长城失陷的厄运。1941年,郭沫若联合田汉、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在重庆发出倡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专门纪念屈原。此举在文艺界、史学界、教育界等各行各业得到响应,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1953年,中国派代表团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于会议期间大力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屈原。最终,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中国大诗人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郭沫若为什么终生热爱屈原?■洪烛
中国人每年都过端午节,端午节的三件大事:吃粽子、划龙舟、想念屈原,应该算“老三篇”了。中国人不曾忘记屈原,这还远远不够。屈原不仅仅是一个跟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符号。他的意义要大得多。中国只有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在内忧外患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屈原,才能真正地把屈原作为一种精神来歌颂,来提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此乃我们当代的国歌。正是在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屈原的形象又一次得到放大与复活。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重树屈原精神,以抵御天崩地裂、长城失陷的厄运。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国新诗的创始人之一郭沫若功不可没。尤其是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仅用十天时间,一气呵成五幕历史剧《屈原》。他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之现状。国民党《中央日报》,随即从1月24日至2月7日,每日连载《屈原》剧本。文艺界全力以赴,选派金山、白杨、张瑞芳等明星日夜赶排,以使《屈原》尽早出现在舞台。
4月2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以“四大空前”为广告语的消息:“《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音乐与戏剧空前试验。”4月3日,横空出世的《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隆重亮相,引起轰动,剧场内外挤满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观众。由于国民党党报已先期全文刊登剧本,做了预热,《屈原》在国统区连续公演了十七天,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而且每一场,戏剧门外都挤满买不到票的人,直等到演出结束,才跟散场的观众一起离开。有人说:一流的广告、一流的剧院、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效果、一流的演员,一一闪亮登场。
难怪能让雾都重庆万人空巷呢。重庆各报纷纷报道:“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称绝唱”。周恩来、柳亚子、董必武、田汉、黄炎培还即兴赋诗赞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若是写文艺界大事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轰动效应,值得大书特书。谭家斌《屈学问题综论》一书,有一篇《郭沫若对屈原有哪些情结?》,提到:“《屈原》史剧的大获成功,不仅冲破了国民党的文禁,而且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行径……”
不管怎么说,无论屈原还是郭沫若,诗人对抗日战争,还是起到了不亚于城墙、不亚于炮弹的作用。以身殉国的大诗人屈原,为了再一次靖国难,又在舞台上复活了,唱响《雷电颂》。国破山河在,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呼唤屈原,就像呼唤护国之神。
亲爱的屈原,尊敬的三闾大夫,你能看见这一幕吗?你投水时能想到这一幕吗?你虽然写了《离骚》,但你并没有真的离开啊。中国人不让你离开啊。每个时代都在挽留你。每年的端午节都在挽留你。即使在抗日战争中,你也为祖国与人民立下了不同凡响的战功。如果谁忘掉了你,还能叫中国人吗?那不等于忘掉了自己的祖国?忘掉历史的人在现实中也会无力。历史正因为有许多像屈原这样的人,而变得有力量了,甚至能抗衡住现实的困难。
史剧《屈原》应该算郭沫若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在对社会产生现实作用而言,并不亚于他早期的白话诗集《女神》。《女神》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东风,开辟了中国诗歌史的新天地。史剧《屈原》则代表整个中国文化界,在精神上为抗日战争助了一臂之力。
郭沫若写《女神》,气吞宇宙、激情洋溢。写《屈原》时,也仿佛有诗神附体,在超时空的想像中成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的替身。屈原为天地立心,郭沫若则力图为屈原代言。他在谈起“我怎样写五幕剧《屈原》”时,追忆那电闪雷鸣的巅峰体验:“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不仅写第一幕时还没第二幕,就是第一幕如何结束都没有完整的预念。实在地奇怪,自己的脑海就像水池开了闸的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了平静为止。”
郭沫若的史剧《屈原》也相当于史诗啊,他在早期《女神》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不仅离大诗人屈原更近了,也离即将成为大诗人的自己更近了。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郭沫若,怎么瞧不起他的后半生,说他只能算半个大诗人,我都对从《女神》走向《屈原》的郭沫若充满敬意。抗日战争中他没有拿枪上前线杀敌,可他拿起了笔,对于诗人而言,笔就是枪啊。正如对于屈原,笔就是他的剑啊,剑就是他的笔啊,把历史都给捅穿了。直到两千多年后,战国时的青铜兵器全锈蚀了,可屈原的笔锋与剑锋,依旧寒光闪闪。
郭沫若对屈原的感情,并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才产生的。早在1920年,二十多岁的才子郭沫若,就写了剧本《湘累》,为屈原的反传统精神击节高歌。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的郭沫若随军路过湖南汨罗,在汨罗江畔举行祭奠屈原的仪式,为远征壮行,他还特意写了《过汨罗江感怀》一诗凭吊屈原。
1935年,漂泊日本的郭沫若难忘故国,写了一部长篇学术论著《屈原》来寄托思念。该书注明写于“沪难三周年纪念日”,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后来被称为郭沫若在30年代研究屈原的代表作。郭沫若在书中表明:“屈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小时候就爱读他的作品。”40年代,是郭沫若研究屈原的高峰期,接二连三发表了《关于屈原》《屈原考》《革命诗人屈原》《蒲剑·龙船·鲤帜》《屈原的艺术与思想》《屈原·招魂·天问·九歌》《屈原与厘王》《屈原思想》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屈原不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的幸与不幸》等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他还出版了《蒲剑集》《屈原研究》等论著。
由此可见,历史剧《屈原》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既应和了时代的要求,又得益于郭沫若前半生的精心准备。他对屈原情有独钟:“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我国的屈原,深信有一,不望有二。”他反观案头的著述:“关于屈原的东西写得大概过多了一点。”到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不嫌多了。不然,何以仅用十个日夜,就让祖国的首席大诗人在剧本里复活?郭沫若把自己的灵魂一举投入屈原的形象了。
1941年,郭沫若联合田汉、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在重庆发出倡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专门纪念屈原。此举在文艺界、史学界、教育界等各行各业得到响应,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谭家斌著《屈原问题综论》一书充分肯定了郭沫若的作用:“郭沫若既崇尚屈原,又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是一位著述颇丰的楚辞学家,而且是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专门纪念屈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此之前,学术界不仅有人认为屈原与端午节无关,甚至彻底否认确有屈原其人。不仅否定《离骚》等作品是屈原所作,觉得是秦博士伪造的,而且否定屈原的存在。大概在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就有人对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表示怀疑,觉得屈原不过是一种传说,是虚构的人物。郭沫若在《屈原研究》里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个是四川的廖平。”
清末民初著名的今文学家廖平(1852-1932),率先提出“屈原否定论,”后来得到胡适的响应。胡适1921年6月在某“读书会”作了演讲,又将讲稿整理后刊登在1922年第1期《读书杂志》上:“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问过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他指出《史记·屈原列传》“五大可疑”之处,来说明屈原只属于传说:“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
郭沫若1935年应上海开明书店之约而写的长篇学术论著《屈原》,反击了此前经胡适推波助澜而一度浮出水面的屈原否定论,并点名道姓批判了怀疑论者廖平、胡适的观点。尤其针对胡适所谓“五大可疑”逐一反驳,认为胡适对于《屈原》所提出的疑问,骤看都觉得很犀利,但过细检查起来,却一项也不能成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学术界掀起的,其实是一场“屈原保卫战”。和郭沫若一样以论著坚挺“屈原的存在”的,还有陆侃如、游国恩、周而复、姚雪垠等人。“从古至今,对屈原其人、屈原作品、屈原评价等,可谓百家争鸣,异说纷纭,但郭沫若始终如一地捍卫着屈原。针对一些异说,郭沫若广征博引,缜密考证,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一针见血,捍卫屈原的思想始终不动摇,可谓根深蒂固。充分说明屈原在郭沫若的思想上已留下深深的烙印。”(谭家斌语)
为了证明“屈原的存在”是历史事实,郭沫若根据《离骚》中的诗句,考证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夏历正月初七,又依据《哀郢》考证出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元(顷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还确认了屈原的诞生地:“屈原的故乡,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是在秭归县境内……乡里的说法大约是正确的。”至今,关于屈原生卒时间及出生地仍有争议,但郭沫若的观点一直占主流。
“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这就是郭沫若心目中的屈原。恐怕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理想。
1953年,中国派代表团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于会议期间大力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屈原。最终,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中国大诗人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屈原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级的大诗人,多多少少还得益于郭沫若的推崇。确切地说,郭沫若是代表伟大的中国向全世界推荐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跻身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的屈原,已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还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一大象征。中国为屈原而骄傲,屈原亦将为中华文明而骄傲。
1965年,湖北秭归县计划修缮城东的屈原庙及归州城内的屈原牌坊,特邀郭沫若题字,郭沫若热情洋溢地题写了“屈原庙”“屈原故里”,他很乐意自己的手迹出现在屈原的故乡。1977年,郭沫若身患重病,听说秭归县修建屈原纪念馆,仍抱病题写了“屈原纪念馆”馆名。还委托夫人于立群为秭归县乐平里题写了“楚大夫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等屈原遗址的碑名。
1978年春,郭沫若在北京医院治疗期间,想念屈原了,特意让夫人于立群把他早年的《屈原》剧本带至病榻前,一遍又一遍重读,爱不释手。他是怀念屈原呢,还是怀念那个以屈原为偶像的自己?怀念自己赶写史剧《屈原》时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那十天十夜?他告诉于立群:“我风风雨雨几十年,是个即将就木的人了,我也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还让于立群代他记录了集《离骚》原句构想的一副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谭家斌说:郭沫若留下的这副集句联是他一生勤奋耕写生涯的绝笔,可见他对屈原的热爱之甚、崇拜之深。
这一年的6月21日,郭沫若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他想像中的屈原。据说,在他离世之前,还一遍遍地低声吟诵屈原的《离骚》。他是借用屈原的《离骚》,来跟这个世界告别吧?
【洪烛最新2500行长诗《屈原》连载】 【待续】
【楚辞与粽子】
这只粽子在汨罗江里煮过的?
摸上还是有些烫手
我闻到江水的气息。水里也有一个太阳?
把楚辞煮熟了,字字珠玑
解开装订线,手就被水草缠绕
翻开封面、扉页,一层层波浪
露出一座最小的鱼米之乡
横着读竖着读都合适
屈原的名字写在水上了
仍然是让人忘不掉的痛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系在粽子上的那个结
你不知谁给系上的,却总能
无师自通地把它解开
有人把楚辞包成了粽子
我把粽子读成了楚辞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荷马?
屈原的湘夫人比海伦还美
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太远,我有我的云中君
他心中的神山叫昆仑:“登昆仑兮食玉英……”
郢都,玉碎宫倾的城市,和特洛伊一样蒙受耻辱
和荷马不一样的是,屈原
自始至终都站在失败者一边
作为战败国的诗人,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只剩下一柄佩剑:宁愿让它为自己陪葬
也不能留给敌人,当作炫耀的战利品
不,是他本人在殉葬啊
为了保住楚国最后的武器
谁说我的祖国没有史诗?
《离骚》是用血写下的
虽然我的诗人不是胜利者,他投身于水国
也拒绝向强敌屈膝。一个人的抵抗
比一个国家的命运还要持久
如今己两千多年了
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剑
【我不说屈原已死去】
我不说我去过湖北
我说我去过楚国
我不说我去过秭归
我说我去过老家
我不说我读过屈原的诗
我说我见过屈原
我不说我是诗人
我说我跟屈原是精神上的同乡
我不说我在过端午节
我说我在过诗人节
给屈原过节就是给自己过节
我不说读翻译诗就像吃西餐,我说
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就像吃粽子
我不说粽子在锅里煮过的
我说它在长江里煮过
我不说屈原已死去两千多年
我说这位老诗人已两千多岁了
我不说他是被淹死的
我说他至今还在游泳。从长江的上游
游到下游,又从入海口游到太平洋
他眼中的海有多蓝
我眼中的天就有多蓝
【待续】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请大家关注我吧!http://weibo.com/hongzhublog
《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中文/繁體《千年一夢紫禁城》作者
/
洪燭
台湾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出版者推荐语】北京,是中國最霸氣的一座城市,因為北京有一座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歷史最貴氣的一道烙印,端詳這烙印,總讓人百感交集:既有愛與恨的味道、更有血淚的味道,仍至鐵與火的味道。因為紫禁城總是逐鹿問鼎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絕世英主、一代佳人、亡國之君、殺頭忠臣、當權官宦、碌碌士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留下一段又一段的韻事、美事、恨事、憾事等等。沒有一本書再能比《千年一夢紫禁城》把紫禁城寫得更好了!因為作者在火中,在水中,在荊棘中,尋找著紫禁城古老的靈魂。這麼執著的作家少見──不斷從各方面探索著它的靈魂。作家也必須交出他的靈魂,然後他才能看到別人未見的、別人忽略的。他不是匆匆走一遭,而是經年累月的浸在紫禁城古老的靈魂裡。上天總算沒有虧待這書的作者,靈光稍縱即逝的特殊共鳴或是千錘百煉之後的智慧結晶,並不是每一個有心造訪紫禁城的人可以獲得的。作者是努力而後幸運的,我們則是因為讀它而幸運的!
作者簡介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被保送進武漢大學。現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出版:長篇小說《兩棲人》、詩集《南方音樂》、《你是一張舊照片》、散文集《我的靈魂穿著草鞋》、《浪漫的騎士》、《中國人的吃》、《眉批天空》…等多種。其中《中國人的吃》等在日本、韓國、台灣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