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宣布,将在百年校庆后给教师大规模分房,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买这些住房。其中,首批1000套已建成,将于年底分房号,另外还有5000套的建房计划。
2011年中国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保障房建设,再加上房价处于高位,于是各种形式的“集资建房”呈燎原之势。
在1999年“房改”结束后,“集资建房”一直是受限制的行为,没想到在2011年又回到“起点”。201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回到原点”。如果这篇作文由房地产界的人士来创作,估计可以得到高分。
“计划”还是“市场”?“终点”还是“原点”?房地产业还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挣扎。但与哲学家讨论“生”还是“死”问题不同的是,其实房地产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
“集资建房”在2011年似乎被地方政府所默许,绿灯一路照开。
在地方政府看来,“集资建房”可以带来几大好处:
1、“集资建房”也算入“保障房”计划,令难以完成的2011年保障房开工量有了保证。以清华大学的教师集资房为例,完全可以“定向”方式列入保障范围。政策上一点障碍都没有。
2、缓解部分社会矛盾,在楼价高企的今天,“购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清华大学教师的收入,要购买4万元/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清华大学周边物业的一般价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广州也曾有厅级干部公开宣称“买不起房”。
通过“集资建房”,让一部分公务员、高级知识分子以低于市场价获得住房,确实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
3、“集资建房”可以盘活一些单位的历史用地,让土地资源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然而,“集资建房”令2011年保障房的建设变了味。如果“集资建房”大量兴建,不但将极大地影响商品房市场,还将造成其它一系列问题。
1、“集资建房”让住宅土地供应多开了一个缺口。很多有历史性划拨用地的单位,将以这种形式谋取利益。以清华集资房为例,即使卖一半价格,2万元/平方米,用地单位也将获得巨大收益。与此同时,商品房市场难免受到冲击。
2、国家公务员、高级知识分子、地方人才大量搞“集资建房”,将令社会草根阶层更加不公平。“没权没势没钱”的城市一般居民,将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
3、“集资建房”如果不禁止,长期发展下去,对地方房地产发展不利,最终也会令地方政府利益受损。
“分房”这个名词,在住宅高度市场化的2011年再度出现,令人无言以对。终究是,开了历史倒车的东西,又怎么可以长久?
“集资建房”令保障房建设变味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