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科技创新孵小扶强崛起于厦门,八园区企业成群产业集聚屹立在海西”,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开发建设20年的真实写照。
20年辉煌历程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8年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拉开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帷幕;1991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宛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唤醒中华大地。与此同时,一大批高科技园区在神州大地上应运而生。
1990年6月25日,厦门经济特区接过一把特殊的“火炬”——厦门市政府和国家科委正式签订协议,共同创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当时先后成立的中山火炬高新区、威海火炬高新区并列为全国3个以“火炬”冠名的高新区。随后,鹭岛东北偏僻一隅的小东山,开始酝酿厦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初萌动。
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式破土动工,并启动了0.7平方公里的火炬园建设。1991年3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为国家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首批进入“国家队”的高新区。
1991年10月,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1992年8月,世界500强企业ABB在华设立的第一家公司——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1993年11月,松下音响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安营扎寨;1994年,玉晶光电、富士电气、麦克奥迪、ABB低压入驻;1995年,厦芝科技、瑞声达、兴联电子、利胜电光源入驻。1992-1995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中外企业纷纷入驻,工业总产值增长7倍,出口创汇增长66倍。
1996年起,厦门火炬高新区开始进入稳步成长阶段,工业总产值、出口额、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增幅,企业集群效应初显端倪。1998年1月,戴尔电脑入驻。同年3月,经厦门市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随后,软件园、北大生物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兴建,“一区四园”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突破100亿元大关,并成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5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83亿元。在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十五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厦门火炬高新区荣获“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
“厦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厦门的发展必须走火炬高新区的发展路子,厦门市企业都应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厦门发展的第一道路。”2005年第三届全国高新区主任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时任厦门市市长的张昌平的讲话鞭策并鼓励着厦门火炬高新区人继续前行。
然而,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竞争,厦门火炬高新区人明白,1.17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基本饱和,土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窝在寸土寸金的厦门岛里更是难以“大展拳脚”。如何打破空间发展的“瓶颈”?“扩区发展,向岛外挺进,打造厦门高新技术‘硅谷’”,厦门火炬高新区人响亮地喊出了谋篇布局求发展的心声。
2005年6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在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大背景下,厦门火炬高新区因孵化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被国务院批准“扩容”,其优质的发展水平可见一斑。
2005年8月4日,火炬(翔安)产业区全面开工建设,打响了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第一炮,掀起了厦门火炬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高潮。短短5年,一座现代化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截至2010年年底,火炬(翔安)产业区已累计引进企业 500多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2.96亿元,园区从业人员近4万人。火炬(翔安)产业区真正发挥出厦门火炬高新区高科技产业化大项目及翔安新城建设“启动器”、“吸附器”的作用。
“一区多园”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2010年,厦门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该园以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切入点,在土地利用、绿色交通、水资源综合利用、能源规划、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综合物理环境以及创新绿色建筑等方面严格控制,力争成为厦门市产业研发机构的集中区、低碳城市试点的示范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的联动区,成为引领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亮点。
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厦门节电新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中船重工集团725所等众多高层次研发机构率先落户这里,这4.9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厦门“十二五”期间又一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并将打造成为海西最大的研发基地,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自我完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加速器”。
而海西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上市企业储备最多的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将以厦门地标性城市综合建筑体的形式屹立在厦门东南滨海——厦门软件园一期和原华夏学院的旧址上。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在“二次创业”过程中与“研发带动”同时实施的又一战略部署,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资本带动”战略的实战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从空间物理平台和政策环境两个方面着手,把这一占地10万平方米的区域打造成为包括写字楼、总部楼、商务配套中心及高星级酒店在内的城市综合体,全面吸引基金公司、创投公司入驻,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百亿元的基金规模。
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实现了经济建设的腾飞和跨越。如今,当一个社会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现代化高新区脱颖而出时,这里的“一区多园”便当仁不让地成为厦门登高望远的巅峰之地。
201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占厦门市不到6%的工业能耗、1%的土地面积,实现3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国内开发面积最小、单位产出最高的国家高新区。
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已经初具规模并同步发展,拥有1个研发集中区——科技创新园,2个大型综合园区——火炬园、火炬(翔安)产业区,3个国家级孵化基地——创业园、软件园、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4个专业园区——信息光电园、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同集园、北大生物园。2000多家各类企业聚集于此,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跨国公司为龙头,以光电、计算机及通信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三大支柱产业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每一寸土地都诠释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斐然业绩,每一处园区都见证着厦门经济特区走向辉煌的豪迈步伐。
从1992年到201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46亿元增加到1298.97亿元,增长800倍;出口创汇从140万美元增加到113.1亿美元,增长8000多倍。
200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被科技部和商务部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被科技部评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全国科技兴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荣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进管理单位”称号;2007年,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家50个产业集群试点之一,并成为第二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08年获得科技部“火炬计划20周年先进国家高新区”称号。
这一个个闪光的荣誉和数字背后,是一串串收获的果实。在品味成功喜悦的同时,回首来路,凝神静思,每一枚果实都收获于理性之树:金字塔型的人才战略、立足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小企业扶持战略、园区和大项目带动战略、环境品牌战略……这些富于启迪的思想结晶与物质收获同样重要,宛如一串串珍珠和鲜花,将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发展之路装扮得格外绚丽!
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成为厦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推动厦门特区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厦门时,对厦门火炬高新区在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潜龙在渊,腾必九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厦门火炬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奥秘究竟何在?答案已经很明显。在发展规划上,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建之初就被定位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打造“火炬”的品牌;在地理位置上,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布局“一区多园”,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分布在厦门岛内外,恰巧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炬形状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在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产业带的龙头带动作用,而这个巨大的“火炬”与国家火炬计划、与火炬高新区是天工还是巧合,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火炬之光照耀海西
这是一片承载希望、成就梦想的热土;这是一片挥洒激情、孕育辉煌的热土;这是一片产业集群、创新资源集聚的热土。这一方热土寄予了厦门特区人无尽的遐想与期待!
上世纪9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厦门火炬高新区在这里起航。20年过去了,昔日厦门岛东北一隅贫瘠的土地在“火炬”的照耀下,繁花似锦、熠熠生辉。这个当初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被称作高科技产业化“试验田”的火炬园,又在厦门岛内岛外相继派生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科技创新园、信息光电园、北大生物园、同集园、海西股权投资中心等多个园区。
看今朝,昔日的弹丸之地已成为“一区多园”模式的现代制造业“走廊”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硅谷”,光电、计算机及通信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初露峥嵘,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春意盎然。无论是茁壮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是世界500强企业,2000多家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动力的现代企业在这里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厦门产业经济的引擎,牵引着厦门工业经济扶摇直上……
厦门火炬高新区仿佛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承载着无数创业者的梦想驶向成功的彼岸,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向世人昭示着实力火炬、活力火炬、创新火炬、和谐火炬的独特魅力。——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