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里的秘密


  步入五月,即将入夏,减肥成了女青年的头等大事。日前,单位一名女同事买了体重器,为了应对夏天穿得少而显肥,说是要监督自己。不过减肥没那么容易,每次看到自己的体重没有下降,就说:“这是骨架大,不是胖的。”这已然成了她的口头禅了。

  说起口头禅,原先我们还不能用来代表习惯用语。看字面就能联想到这词最早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不过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了个人习惯用语了。记得三国里,“山人自有妙计”是诸葛亮最爱说的一句话。看来孔明很喜欢自我显摆啊。还有曾国藩死后,李鸿章的口头禅是“我老师曾文正公如何如何”,让大家知道他和曾国藩的关系不一般。

  这都是个人喜好的,但也有行业里流行的。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各行各业皆有其常用的行话,诸如此类的,有官员喜欢说,我是某某局长;官二代呢,就是喜欢说我爸是某某;医生的口头禅“公费还是自费”;节目主持人的口头禅“欢迎收看”;歌星的口头禅“掌声还不够热烈”;运动员领奖时就说:感谢国家,感谢父母。

  人作为社会性很强的动物,情绪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口头禅作为使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情绪表达,一定程度上在反映社会环境的状况。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如此。就像英国人爱谈天气,一开口多半先谈天气。最著名的故事要说萧伯纳了。一天下午他在街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下午好!萧先生,天气很好不是么?”萧伯纳答道:“哦,是啊,但是在过去的两个小时里,已经有20个人告诉过我了。谢谢你。”看来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要知道英国的糟糕天气闻名于世,于是见面讨论天气成了英国人的口头禅。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怕是没有什么比吃更重要的了,古语“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事情比天还大呢?以至于见面打招呼也说“吃了吗”。不过,当大多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的时候,“吃了吗”也就不是首要问题了。记得四年前开始北漂之旅的时候,那会见面也都是“吃了没”;一年后,房价增长提速,很多同事见面嘴里都说“房价又涨了”;最近,堵车问题一下成为焦点,“堵哪了”又成了时下最时髦的问候语。最近一位朋友出差石家庄,告诉我他席间听到的当地人口头禅,叫“你拖后腿了吗”,我大为不解,后来联想到社科院公布城市幸福指数排行榜,石家庄排第一,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