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新闻二等奖
2、录入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管理艺术文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甜酸二重奏
——食糖市场透视与思考
□ 黄学安
被誉为“甜蜜事业”的我国食糖业,生产发展喜人,由50年代的平均年产70.6万吨发展到1990年的年产历史最高纪录520万吨,跨入世界六大食糖生产国的先列。食糖业已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支柱。然而,九十年代第一春,食糖市场的魔方开始了怪异的变幻,给人们的消费心态抹上了一层忧色。一方面生产回力,购销变态、食糖胀库……另一方面市场货缺价扬、管理混乱、供求扭曲……两条怪异且险生的市场轨迹,各自沿着极端的方向扩展。曾给千家万户带来甜蜜与欢乐的食糖产销体制,如今既给人们一种梦幻般的希冀,也给人们一串酸涩的思索。
甜蜜事业的酸涩
由于食糖从产到销,各枢纽职能条块分割过死,利益刚化,缺乏整体利益观念,一旦市场发生“霜降”,便各自护卫自己的利益而无暇他顾。农民盼望从黄金般的榨季中获得实惠;糖厂把精力凝聚在一年一度“满负荷工作”的榨季中,力求从产量和政策中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商业部门看风转舵,俟机购销盈利,消费者在动荡的市场中充当价格涨落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食糖产销缺乏全局性的协调与理顺。
经济信息的偏差,往往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年初,某部门向社会发布:1990年食糖市场将出现一个变化,世界糖量骤降,价格上扬。我国食糖市场总趋势将是生产滑坡、库存下降、价格急升。大部分产区食糖减产,由1989年的484万吨降至440万吨(实际产量为520万吨),缺口250万吨等等,人为形成食糖市场动荡不安。最初为预防不测打好基础的是我国不少食品工业,在深受1989年糖价一涨再涨之苦(高达3200元/吨)后,纷纷大量购进储备,存足全年用料。而随市场疲软日趋严重,食品工业滑坡,至4月份糖价再度下跌至2200-2000元/吨,各产区糖厂库存猛增,商业部门由于资金问题和惧怕未来市场变化带来不利而降价竞销。因而,糖价暴涨暴落、险象环生。显示出种种怪异现象,如产糖占全国1/4的广西区,在1989/1990年榨季产糖128万吨,出现比上榨季增产6%创历史记录的好成绩。然而,从榨季到三季度,在糖厂疾呼胀库、商业部门因资金和仓容有限呼唤解围,至7月,仍有10万吨蔗糖在糖厂做待嫁娘。与此同时,榨季刚过,广西各地便频频出现糖荒怪事。国营柜台无糖可售,市场上却有个体户以高于牌价30-50%的高价大量出售。年产量历来名列全国之首的广东省,诸多糖厂宁可忍受有50多万吨压库之患,却不愿忍心痛调出,而是消极地观望市场。当市场出现疲软,食糖销售滑坡时,今年食糖缺口异常高达27万吨的四川省,处于几个产糖省低价竞销包围与冲击下,仅商业部门计划内外就调入高于往年三倍之多的食糖,其他行列及个体户也以可观数量参与竞销。八月份起,四川全省食糖销售滑坡,比去年同期下降40%,价格随之大幅度下跌。白糖价落,黄糖反而走红。
视线延伸至国际市场,据行家分析得出:今年糖量与价格成反比例回落,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迹象。
诚然,制糖业生产机制涣散、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且利用率低,生产资料价格提高与混乱加大食糖生产成本;食糖流通体制畸形,过多的流通环节和商业利润,多家经营和批发,造成的管理混乱,“双轨制”的空子、不合理流向和运输费用把价格推向峰巅;市场供求失衡的冲击,政策贯彻中的层层打折扣用优惠政策的废驰,国际市场不稳定性产量与价格的辐射,涨价风起落充当的催化剂作用;价格改革理顺比价关系带来的阵痛等等综合因素,均是市场产生怪异现象的四大因缘。
思考与决择
食糖市场盛与竭循环交替,这种异常经济迹象,严重摧残商品经济发育,阻碍价格改革进程。如何理顺食糖市场价格与管理,寻求治本之计,正是我们理应引起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一:更新观念,合理引导生产与消费。根据食糖市场现状与国情,综合考虑,国家应该加强食糖产销的计划性,实行全方位管理,促使产销矛盾自我调节。严格执行计划分配供应政策,食糖产、购、调、存、销各档不能脱节,各部门各地区要协调关系,调剂结余,互通有无,避免简单的脚痛医脚造成全局性连锁反应,引起市场再度波动。在生产方面正确引导,避免盲从。在购销方面要适当控制与疏通,做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实行必要的定量供应制度,抑制超前消费和抢购风,保证充足的货源与渠道畅通。
思考之二:综合利用土地,统筹安排产前前后工作。我国食糖原料资源丰富,但从长远利益看,原料与粮食争地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因此开荒扩种原料蔗是必走之路,这样可以在逐步减少与粮食争地保障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原料蔗基地,综合利用土地,除上述以外,同时还应开展技术跟踪服务,科学种植,配方施肥,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和产糖率以及食糖质量。对食糖产销的基层管理机构要层层有人抓,责任到人,奖罚分明,防止坑农行为产生,为稳定下年生产奠定基础。
思考之三:优惠政策力求稳定性。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应当考虑与其他农作物(包括经济作物)的比价关系,如价外补贴、利润返还、减免税金、奖售粮肥、回销食糖、奖售紧俏商品或折算补差价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必须如期兑现,制定政策尽量考虑长期的适用性,避免产生伤农的经常性的多变政策。优惠政策也不应过于偏重,避免厚此薄彼导致农作物生产比例失调。价格政策制定要体现工大于商的利润分配原则。
思考之四:扬长避短,优化制糖工业体系。在资金、物资安排方面,首先保证大中型糖厂所需,根据本地原料基地规模,适当限制和淘汰那些设备简陋、技术不足、耗能过高、产糖率低等不合格的小厂,消除小厂与大厂争原料的“原料大战”之隐患。
思考之五:搞好流通渠道的疏通与市场管理。取缔食糖多家经营和私营,完善食糖专营制度,减少过多的流通环节。以法治价,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严肃查处倒买倒卖哄抬糖价的违法行为。禁止实行食糖购销上的区域性封锁和其他“土政策”,理顺目前一些省地实行的不合理的购留比例,糖厂自销和国家计划外收购比重不宜过大。严格实行规定价格,防止层层转手加价,逐步理顺并使“双轨制”价格向合理的单轨靠拢,以保证食糖工业良性发展和食糖市场价格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