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杂记:<一>中考仍是中考


  2011年进行到五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是心里装不下别的事情,只有女儿的中考。当然,同样做着的,还有女儿,她的同学们,那些与我一样的学生家长。

  女儿他们是济南市施行“素质教育”后第一批参加中考的学生。从他们这一届开始,中考不再称为“中考”,而媒体上和官方的叫法为“学考”或“学业水平测试”。我不以为然。因为我们这些孩子的家长和身处其中的孩子们最明白:中考,仍然是那个中考。甚至,比那个中考还残酷。

  其一,因为从他们开始施行“素质教育”,要把平时的学业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记录档案。初中阶段成绩全在A以上的学生,才能获得重点中学“推荐生”的资格。(这个“推荐生”,女儿也获得了资格,也参加了省重点中学的考试。参加了,才明白,所谓“推荐生”,仍然是考试,文化课考试过关了,再参加面试。女儿没有通过文化课的考试,因为她从未上过什么“奥数”班之类,当然面对那些考题的时候,也就有很多难度。但我与女儿一致的观点:参加申请,考试。这是一次属于自己的机会,不放弃。)而三年里全部成绩在B以上,才有资格在升高中的时候,进入“指标生”的范围。这个“指标生”,我至今还是有点不太明白。像女儿所在初中,因为成绩普遍较高,所以能进入所填报高中的学生中考成绩远在指标成绩之上,按统招分数录取人数也远远地超过了“指标”,所以,所谓指标,年年都形同虚设了。因为前面的人数都按照从高到底的录取顺序,后面不够统招线又想进入该学校就读的学生,就只能按“择校生”来录取了——当然,所谓择校生,就是交近两万块钱才能录取的学生。如果三年里,有一个D等级,那么这个学生就已经丧失了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机会,只能去职业中专学习,以最大程度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三年后,做一名技术工人。

  其二,考试第二天,我看济南的报纸,一律称这个考试为“学考”,而且有标题醒目地提出此考试已经“不再一考定终身”。我和女儿都嗤之以鼻!首先,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此“学考”与往年的中考没有丝毫差别。因为最根本的,升高中除了平时的等级把一部分学生划到“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圈子里外,这个“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仍然是进入高中的唯一依据。也就是只要三年里成绩都在C等级以上,这个成绩是高中学校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这不仅没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甚至在此之上,给这些孩子们成长的过程里加了一个更沉重的砝码——从初一开始,你必须争取这个能进入高中就读的等级!这是些正在成长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我们都从这个年龄里走过来,都有过这个年龄里的幻想和游戏。玩和幻想,是这个年龄的特点。尤其很多男孩子,在这个年龄里不能控制自己,不“听话”,所以很难免就有一个“D等级”了。这个年龄不是“理性”的年龄,不是可以克制的年龄啊。而这样的孩子如果进入高中,进入大学,进入社会,特别是高中阶段如果“醒悟”了,他们中其实不乏优秀者。而这个等级制,早早地就把他们划到“技术工人”的行列里去了,不可能再进入更高的层面创造人生。我并不是歧视技术工人,但为了这些孩子们的一生幸福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必须要问:谁才能有这个权利这样做呢?所以,家长们的忧心与烦躁与日俱增不难理解。

  其三,关于填报“志愿”。中考填报志愿(我这里只谈有资格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是在考试之前,第一志愿是一类也就是重点高中,第二志愿是二类高中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高中。填报哪个一类高中,就只能去哪个学校参加中考,只能任由这个学校录取或不录取。哪怕成绩最终不够这个学校的分数线而达到了另一个学校的录取线,也绝对不可能再申请。这就是所说的“落空里”现象。落空里的学生只能进入二类高中,但二类高中有“潜规则”:第一志愿没有填报该校的,一律至少在录取线之上加10分才有可能录取。今年济南市参加中考的人数为6万多,而普通高中只录取3万多人,那么意味着,这些有资格上普通高中的孩子,也会有近一半的人数进不了高中的大门。而今年山东高考录取比例为10:9!中考之残酷可见一斑。这些有资格也进不了普通高中大门的孩子,只能进入那些职业学校之类了。在中国的现状里,此类学校鱼龙混杂,甚至用不堪入目来形容都不过分吧?想想,如果你是家长,面对这个中考,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我一直想不通的是,作为政府,为什么不给那些愿意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如愿走完整自己的人生之路呢?为什么强行把他们早早地就送进“职业培训”里去呢?国家目前缺少技术工人是现实,但这是整个国家长期教育政策的失误造成的,有什么理由让这些孩子用一生来承担这个责任呢?

  我的女儿中考结束了。凭女儿的成绩,进入她理想的高中应该不是问题。但我的心里仍然不是滋味,为了那些与女儿同龄的孩子们,为了那些继续在中考这条路上“拼博”的后来的孩子和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