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时间以来,经济界有个颇为流行的术语,这便是“量化宽松”。何为量化宽松?无须专业人员去解释,一般官员单靠听听新闻,外加浏览“货币战争”之类的“财经文学”作品,似乎也都能说出个道道来,也能引出一些个人遐想的:“不就是‘美联储’增发纸币吗?不就是美国人缺钱,想通过印刷钞票贬值美金,进而打我们外汇储备的主意吗?”一位政府“入门级”(初级)的幕僚官如此说!不错,财经界是有这样一种看法的,个别“腕级”的“财经大嘴”也是这样说的!然而这样说合适吗?事情真是那样简单明了吗?
严肃的经济研究者实际上并非这样去看问题的。“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量,以近乎‘无中生有’的方式创造出预设金额的货币……”。(《维基词典》)这是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这个解释虽然用了一个可怕的词儿——“无中生有”,但同时有三个约束性“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给人有意无意地略去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宏观政策选择”、“公开市场活动”,以及“预设金额”。经济学意义上来看,要理解美联储这项政策措施,预期其效应及未来走势,恰恰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意味着量化宽松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说具体点就是货币政策选择。第二个“关键词”意味着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说具体点就是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一种,亦即公开市场操作。怎样操作?就是买进以前投入市场中的各种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以及抵押贷款凭证等——把票据买回来,把货币投入流通中,这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常规方法。第三个“关键词”是说,这种操作是按照预先设定的一个数额实施的。美联储此次两度诉诸量化宽松工具,每次都预设6千亿美元货币投入量,且分三到六个月时段投入。达到了这个数额就停下来,进行一番评估,看看市场上反应,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宽松!
客观地来说,既然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既然是一种货币政策,且在按公开市场方式操作,就没有必要过于恐慌。有必要关注的则是这种操作的逻辑及其下一步动向:何以量化宽松,而不取别的政策工具?原因很简单,别的宏观政策工具都用过了,都不甚奏效,无法解决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的一个市场“顽症”,这便是流动性短缺问题。何以流动性短缺?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刺激了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者的防风险意识,目前的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比盈利意识要大得多,“惜贷”倾向严重,不愿将到手的货币放出去,经济系统缺乏货币流,货币乘数很低,这严重制约着经济复苏。在美国,自从二战后初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实践导致了70年代严重而持续的滞胀之后,要再想通过政府财政政策注入大量货币可谓难上加难,此次金融危机期间的政府干预,多半属于产业救助性质,而非凯恩斯主义政策运作。目前唯一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实际上都给用上了。其中基础利率维持在近乎零的低位,存款准备金比率原本就很低,剩下的只有公开市场操作了。诉诸公开市场工具原本是可以不宣布数量目标的,而视市场情势取“相机抉择”办法。但由于此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入的货币数量巨大,因此设定了数额和时限。相比较而言,量化宽松是一种透明度与市场可预期性兼具的政策选择。也是一种可控的选择:一旦市场流动性恢复,立马可进行“反向操作”,借以快速收缩货币。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联储量化宽松不值得恐慌。可以预料的是,随着美国经济由通缩威胁转入通涨抬头,这项政策也将告一段落。
目前最值得关注的倒是我们自己的宏观政策。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有名紧实松的倾向,——名义上紧缩,实际上宽松。两大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取“宽财政”与“紧货币”倾向。中国现行体制实际上赋予财政-发改委系统的权限远远大于货币当局。近年财政收入的持续大幅度扩张,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宽松既有制度激励又有财源保障。一旦扩张起来实际上是没有边际的。在财政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速两三倍的“财源”推动下,各级政府花钱越来越没谱,不仅将增收部分统统花光,且还要举债寅吃卯粮!
宏观经济学家们说,最好的政策是两大宏观政策的适度搭配,对经济伤害最小的搭配是一紧一松的搭配。就中美两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比较来看,大家都是一松一紧的,然而内容截然不同:美国是紧财政松货币,我们则相反,紧货币政策加松财政政策;美国货币政策的“松”是有限度的,我们财政政策的松是没有限度的。接下来的发展也将是不同的:美联储借助公开市场发出去的票子随时可以收回,只要逆转公开市场操作即可立马见效!我们借助财政发出去的票子则犹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无法收回!岂止无法收回?官员们一旦养成大巴花钱的偏好,由俭而奢,要逆转几乎不可能。少花点都不行的!抽紧“三公”消费吗?罢了,各方都清楚,这犹如与虎谋皮!连口口声声喊“修身养性”的大学“学官”们都做不到,何况政府干部!
中国式非量化宽松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