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怎么翘起了“甜嘴唇”?(组图)


  对子女的培养,皇帝和寻常百姓没什么两样。发黄的家训、不腐的尺牍,见证了经世不老的宿愿,皇帝虽然抚有四海,却依然趴在儿孙耳畔,极富耐心地传授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文韬武略,不厌其烦地训诫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尽管侧耳恭听的是一群资质参差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开始接受各种入门训练,并随时准备承袭父兄的衣钵。
    最值得玩味的是皇帝们写给儿孙的信札或遗嘱。为了让后人长进,这些九五之尊的皇帝不惜像老娘们儿一样絮絮叨叨、罗罗嗦嗦。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炽烈的“舔犊深情”,真是叫人砰然心动。(下图: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先说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本来是个出身乡野的大老粗儿,没喝过多少墨水。《古文苑》收录的《手敕太子》却写得相当漂亮,这是临终前嘱咐太子刘盈的遗言。他检讨自己文化水平低,并提醒儿子多下功夫学习。他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翻译过来就是:“孩子啊,老爹我文化水平就不高,想不到,你比我还差。抓紧时间学习吧,每天写写书法、作作文章,千万不要让下人代替。”下图:蜀汉的看家皇帝——刘备。)
  再说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汉皇帝——刘备。他的遗嘱也见诸正史,《诸葛亮集》记载了这些深情的文字。弥留之际,刘备望着肥头大耳的宝贝儿子,难舍难离,他感叹道:“人五十不称夭,(朕)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嘱咐完这些还不算,刘备甚至给儿子开列了阅读书目。他说:“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做父亲,操心到这个地步,真是又可爱,又可怜——这就是白帝城托孤的蜀汉皇帝,刘备怎能不知道儿子难成大器呢?可怜他临死还要鼓励刘禅树德行、勤读书。可惜,他的乖宝宝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最终还是辜负了刘备的良苦用心。(下图:梁朝的文采君主——萧纲。)
  还有一位文才很高的帝王——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他堪称半个文学家,萧纲写给儿子萧大心的信也是有关求学、立身、作文的。《艺文类聚》有如下记载了他的较子名言:“汝年时尚幼,所厥者学。可久可大,其惟学欤!……若使墙面而立,沐猴而冠,吾所不取。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萧纲这位急不可待的父亲,已经顾不了许多了,儿子是否愿意读书学习,无所谓,要紧的是把自己的“专长”塞进他的头脑里,如果带进棺材,岂不辜负了这得来不易的满腔才情?他倾囊而赠,极力灌输,惟恐儿子有什么糊涂的地方。他不仅期待萧大心做一位政治上的“有道明君”;还希望儿子成为艺术界的“文章高手”。
    看来,无论是谁,只要为人父母,就得替下一代精心打算,牵马缀蹬。传闻,香港富赏李嘉诚表示,绝不给儿孙留资产。他说:“儿女有本事,你留钱干什么?儿女没本事,留钱又能怎样?”横竖靠下一代自力更生。这个超脱的主意固然不错,可惜,红尘中人,哪个不是殚思竭虑,关照后人。民谚里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与儿孙做马牛。”说得好听,其实很难做到。连皇帝老子都天生一张“老婆嘴儿”,何况那些可怜巴巴的平民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