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在这个流行离开的世界,“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异常诱惑的字眼。农民要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员工要离开这个企业,跳槽到另一个企业;大学生离开学校,从这个城市又走向另一个城市……

据说,每个人在远方都有一个自己的存在。那个神奇莫测的远方,那个魂牵梦绕的所在,不止一次地勾起人们内心的雀跃。

有一位机关干部,年轻时就总不知足,总“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跳槽”去寻找“别处”的理想生活。他30多岁时就是县政府机关一个部门的职能股长。可在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的大潮到来时,他坐不住了。自己主动要求到基层企业去搞“承包”,一下子当上了一个较大商业企业的总经理。可由于他业务不熟,又不善用人,结果企业连续亏损了三年。总经理当不下去了,本来他可以顺理成章地回机关继续当他的公务员,可他就是不服气、不认输,又毅然停薪留职,自己办起了公司。可不到二年,他就被骗走了10多万元,最后为了还银行贷款,连住房都被拍卖了。看来,“别处的生活”也不都是乐园,也有坎坷,甚至陷阱啊!

还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也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因为爱好文学,又出版过两本少儿学习方面的小册子,眼看就要评上高级职称了,可他却断然“停薪留职”,去当自由撰稿人,开始过上职业作家的生活了。几年时间,虽然他写出几本书,但都要自费出版,他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朋好友,可书印出来了又卖不出去,屋里屋外都堆满了,一家人天天瞅着发愁,欠人家的债也没法还。本来,他若去找校长说说,回学校也不是不可能,可他却铁了心了非要靠当作家去发财不可。无奈之下,妻子和他离了婚,他净身出户。从此,他便走南闯北,浪迹江湖。此后他不但没写出畅销的作品,没挣着大钱,现在回到家乡,就连最基本的吃住都成了问题。看来,“别处的生活”也不都是“天堂”,可能只是“海市蜃楼”,甚至是万丈深渊啊!

有一个“穿着拖鞋出走的人”的故事:妻子生病,让她丈夫去附近的药店买药,他脚上穿着双拖鞋。在路上,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没费口舌就说服他去比利时旅行。然后,他就和诗人一起径直去旅行了。我们姑且不评论这个穿着拖鞋出走的人的是非,单就能毫不犹豫地放下当下这一点,就是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应该说,那个穿着拖鞋出走的人,是一个懂得让灵魂出走的人,因为他的灵魂一直逗留在春天。可我们呢?大都拥有自由的身体,却没有自由的灵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牵绊的东西太多,放不下当下,才把生命的柴火一次次地空耗,而且一辈子都烧得不温不火。如喜欢旅游的我,却没有过旅游;喜欢写长篇小说的我,却没有写出长篇小说。这就是我,滚滚红尘中的一个平凡的老头儿。

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别处”?或是不想、不愿“生活在别处”?最浅显、直接的理由就是“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放不下当下,不想、不愿意去冒风险。现实的例子很多。当你厌倦了无聊的课堂时,你为什么还能认真地记着笔记?当你发现连大学都没考上的人已经功成名就时,你为什么还在碌碌无为地过着平淡的日子?当你听够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时,你为什么还是勤勤恳恳地经营自己的生活?“生活在别处”,已经成为了我们失败的借口。或许,我们的人生恐怕真的很难突破自我的怪圈,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走出宿命的漩涡。

卢梭曾经无奈地感叹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我钦佩那些在改革开放之初,敢于向因循守旧观念挑战的“弄潮儿”,我更敬重那些“有准备的”“生活在别处”的成功的勇士。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聚散离合每天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上演。我们可以离开一个城市、一个地点、一个专业、一个工作、一个群体、一个人,但当你决定离开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如此,你“生活在别处”才有可能成功。你是否也有一颗等待的心呢?或许,别处的生活看起来很精彩,很有诱惑力,可是并非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别处。所以,即使你无法在别处的生活中呼吸,那也不是你的错,请不要再试图活出别处的生活,人生的路只有真正属于自己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