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时代的保障房


   豪尔斯地产

  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对住宅作过精辟的概括:“住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特殊在哪里?一是必需性,二是耐用性,三是高值性,四是不动性。”由此可见,住宅像热山芋,好吃,但烫手。

  构成住宅核心的商品房,原本是普通的市场经济产物,但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对于吃惯了大锅饭的人们来说,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经济上,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虽然福利房60余年,商品房20余年,保障房10余年,但却经历了改朝换代式的变化,使住宅从技术上和使用上成为了能够尽快接近世界水平的商品之一。

  

  饥饿时代——制度简单的“夏朝”

  

  公元前2070年,禹接任了舜的职位,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从建国到“文革”结束,住房相对紧张,分配制度也很似夏朝的政治组织制度,比较简单,基本上采用“大一统”式的福利分房方式。

  “食寝分离”和“就寝分离”

  二战时期,日本京都大学的教师西山卯三先生通过对普通居民住宅的调查,提出了就餐与睡眠分开的“食寝分离”和父母与子女分室的“就寝分离”的两条居住最低标准,使之成为战后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指针。

  我国建国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相对滞后,使居住的矛盾日益突出,除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建设了标准的“单元楼”,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资金盖起了不够“食寝分离”和“就寝分离”标准的简易单元楼、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等。其中简易单元楼拥有简单的厨房、卫生间外,其余的基本是共用公共的卫生间和厨房。因此,各家沿墙私盖小厨房,甚至卧室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的居住状况可以用“功能混杂”这四个字概括,像在卧室中用餐,餐厅兼作学习室,起居室和卧室合一等比比皆是。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套型的面积所限,一方面是家具、电器的使用还较落后,再一方面是设计、生活的理念陈旧。

  随着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家庭中小孩的减少,生活要求发生了变化,而以往不够“食寝分离”和“就寝分离”标准,以及“功能混杂”的状况,首先被一些住房条件优良的人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