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学已经发展了诸多流派,“粪堆有利而不美,罂粟花有毒而美”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其中的“粪堆”、“罂粟花”就同“情人眼里出西施”里的“西施”一样,一样的审美对象通过不同人不同的审美眼光所折射出来的结果自然就不能相同。他们并不能变成那些人人都喜欢的“大众情人”。
如果应用认知美学原理中非功利审美来解释的话,“粪堆有利而不美,罂粟花有毒而美”这句话是行得通的。经验告诉我们,美感来自直觉;审美时,人对对象功利的考虑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比如一厢情愿的小伙子爱上某个姑娘,看见就产生美感;但他如果考虑对方如何有用,如何带来其他幸福,那么他得到的要么是某种幻想的满足,要么是失望的痛苦;这些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有用不皆美,美的未必有用。美是因为有用。 可是大粪也对农民有用,可是一般不美。我猜你会说,大粪脏,有害的一面。比如,普通的衣物住房很有用, 但是并不美。野外的花草没多大用处, 却可能是美的。罂粟花也可以很好解释,如果用无目的、无功利的、无概念的眼光看,它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就是也可以被我们认为是美的。和毒品相联系,不是正好相反么?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美得,大粪垃圾也是。我们只是说大粪和垃圾不容易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大粪和垃圾我们厌恶,容易被用利害的或功利的角度去看待。癞蛤蟆也是。别人的老婆,今天的狼,桃花源只是容易被我们知觉为美,别人的老婆(不是生活在一起的人),今天的狼(不用恐惧)我们倾向于用非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桃花园(形式美的我们都倾向从外形,而不是内容去理解它,所以不发生实际的功利)也是。至于人为什么会厌恶、甚至恐惧某些东西等,那也可以用心理学解释。
同时我很赞同李志宏老师关于知觉模式对人的审美过程的影响的解说。所谓知觉模式,是指知觉结构中与特定客观形式信息相对应的、带有一定情感反应倾向的、较稳定的神经联系方式。它在动物中就已经存在。人的知觉模式的形成,有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类途径。后天的来自经验,更为重要而具体。其形成原则是:事物与人有什么样的功利关系,其外形就可以在人的知觉中形成什么性质的知觉模式。即,于人有利的事物,其外形在人的知觉中就是好的。具体模式的形成,即事物外形之能被人“记住”,取决于两个因素:功利性和经验性。这两个因素构成一种函数关系。功利性越强,则经验反复的次数就可以越少;功利性越弱,则经验反复的次数就需要越多。极为强烈的功利感,一次经验就可形成模式。
人对哪一类相貌看得顺眼,首先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交通、交流不发达时,在视图信息不发达时,是可以有地域特征的。人在自己生活圈子中,可能同自己结成对象关系的女性就是他的择偶模式得以形成的基数。性别吸引或性别需要是极大的功利性。如果再加上其他因素,如友情、相互关爱、特殊经历,及性格、爱好、脾气、才华、地位都令人满意等等,则功利性就更大。在这些功利因素作用下,特定的她的相貌就可以在特定的他的眼中形成同爱恋情感相联接的特定的知觉模式,当情感达到相当强度,而相貌与知觉模式之间的和谐度也达到相当程度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就发生了。所以,当人觉得某人漂亮或者某个东西很美的时候,不是漂亮者具有更多的人本质、自由、生命、超越等等,而是知觉模式所使然。
最后用一位朋友的话概括来说就是:想接近的就美,想回避的就丑,想接近的原因是需求和缺少。
参考资料:
李志宏老师和网友的谈话记录
《判断力批判》【康德】
《社会中的理性》【桑塔亚那】
《美学》【黑格尔】
《美学三论》【李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