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非投入赢利模型。比“创投管理”层次还要高的管理层次,也可理解为是创投管理的理想境界,因为最理想的投入境界是少投入、零投入或负投入也能够获得巨额利润。少投入可获得利润不难理解,不投入甚至是“负投入”也能获得利润或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吗?是的。为此,为了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就有重新认识一下“何谓投入”。
大家知道,所谓投入就是为了赢利而下的本。也就是说,凡是能赢利而又无须下本者都属于非投入。不投入也能够获利吗?是的,不仅能,而且比比皆是者也。真的有这等好事?
首先大家应该知道,一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无形资源的产生与存在并非是我们现代人投入的产物,而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我们祖先、前辈投入的产物,但是,我们却能够从中获利也。
谁能说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投入的产物?谁能说存在于我们国家的各种世界文化遗产是由我们这代人投入的?可是,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亦能够从中获利也。
另外,能够按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办事和不能按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办事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产生的效果或曰取得利润的多少不仅存在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而这又岂是“投入的产物”?这些与资本投入的多少不能说连一点联系都没有,但肯定没有必然联系。
以上说明,是否能够获利与投入可以是有联系的,也可以是没有联系的、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的。有直接联系者,可以当做“投入”,没有直接联系者当然不能当做“投入”,而只能把它们当做“非投入”。
或许有人会问了,即便承认有“非投”的存在,而“非投”是可以获利的,那又怎么会有所谓“负投”的存在?难道“负投”的“项目”也有吗?这真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了。
现在人们已经搞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赢利都是投入的产物,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赢利是非投入的产物,是自然形成的或是我们的前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有时是由于“走对了路”或“认识一个人”或“进入一座城市”……
其次,还需要认识到,在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投入未赢利,但作为具有物质性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开发和利用它们的,比如一些“半拉子工程”如“烂尾楼”,由于亏损而未能持续下去的项目等。
这么说如果您还不理解“负投”,那我给大家举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例子来说明。清注意,我这里讲的“负投”是指“已经投入”而“未产生收益”,可通过我的“零投入”或“负投入”来“扭转败局”的意思。
比如,大家知道,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总是吃败仗。但是,有一点谁也否认不了,那就是每一次谈判都需要花钱,花钱无疑是投入的过程。谈判失利不仅使用于谈判的投入化为泡影,也给使用铁矿石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不再谈判”的方式“挽回损失”,而达到“负投入”也能赢利的目的?或许有人会说,紧着“谈判”还“挽回”不了“损失”,“不谈判”岂能“挽回”?作者岂不是在痴人说梦?否。
我以为就铁矿石谈判这件事来说,我们的政府压根就不用派什么“谈判代表”照样能让那两家铁矿石公司主动跑到我们国家争相降价的目的。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年或没两年只买其中一家公司的产品。另一家公司要想把产品卖给我们,其产品的价格必须得比另一家公司产品的价格低。这样,我们不但购买了相对廉价的产品,而且还稳定了世界铁矿石市场,因为他们谁都怕失去巨大的中国市场。还用得着与之“谈判”吗?
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只进一家产品”这一点,另一家肯定撑不住,除非这两家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企业发生了购并,而这又是全世界的“反垄断法”所不容的。一旦到了那时,出来管事的就不只有中国,美国人也不会干的。
当然,“非投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上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实践中有很多。那么,究竟、到底什么是非投管理呢?我的回答是,只要是不用投入而同样能获得利润的管理活动(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世界上有许多做了还不如不做的事情——比如上述讲的中国的铁矿石谈判,就有画蛇添足的之虞。与谈判相比,不谈判反而能起到预想不到的结果,而能够把他们调动起来,来到中国,却具有“负投”的效果也。
由于非投管理能够收到资本投入收不到的效果,而且无需先期搞什么投入,所以叫“非投管理”或“非投入赢利模型”。诚然,这是十分高深的学问,因而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较高,非人人都能担当。这是因为,对“非投”管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非投入”演变成为管理对象上。而事实上是,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创新还是分配制度改革均属于“非投管理”的范畴。
非投管理:中国式管理境界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