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定居统筹的一则
喻建国
1931年日本九州和本州等地又连续发生了7.5级以上地震。1933年至1937年日本本州等地多次发生大地震。
现代历史上,日本人也曾经意识到自己居住的岛屿充满生的危险,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除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性之外,也蕴藏着另觅生的乐土的祈求。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作家小松佐京创作过一部小说《日本沉没》,轰动日本,销售了385万册,还被两度搬上银幕,小说畅销和两度搬上银幕的潜在意义也许就是日本人对自己居住的岛屿的忧虑。
在这次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又造成核电灾害以来,曾有一位俄罗斯人提出,日本列岛本为不适宜人居住地区,日本人应该考虑搬迁,俄罗斯愿意接受,但是要求他们要使用俄语。
从人类延绵、进步、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日本人搬迁到新的地区确也是一种完美的方案,当然就日本来说,现在绝不可能再用二十世纪初的对外侵略来实现人口搬迁,而人口搬迁接受地域也不应该在搬迁人口时对搬迁人口设置语言要求。
从人类来说,延绵、进步和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联合国虽然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统一议事机构,但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人类共同的洽商、协调和管理的机构。如果能够有这样一个机构,那就能够很容易实现日本人口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迁移到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
从控制灾害和消除灾害方面,我也有一个幻想。从全球的角度筛选出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并作出长远又积极的计划,及时撤退在那里居住的居民,将他们转移迁徙到其他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这一转移迁徙的过程应该不仅不降低被转移迁徙人员的生活水平和大幅改变生活习俗,还要在基本保持原来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至少略微提高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在全球,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域还有很多处于未开发或者还未完全开发的状况,那里就能够接纳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撤出的人员。
保持转移迁徙人员原来的生活习俗是这一项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这是尊重人权和人性的基本体现,原来的生活习俗包含原来的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起居习惯、交流习惯、活动习惯等。不降低被转移迁徙人员的生活水平也是重要的关键点,生活水平含衣食住行性娱锻学八个方面的运转质量和数量,即衣着水平、饮食水平、居住水平、交通水平、两性状况、文娱状况、体锻状况和学习状况的质量和数量。接纳地区应该从人类是一家的亲情观念出发,献出自己的挚爱,转移地区应该根据自己原有的经济实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转移地区原有的经济实力大于或高于接纳地区,就应献上自己的厚礼,让接纳地区的经济与转移地区原有的经济比翼双飞等高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