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企改制:历史在这里嬗变


  随着新年钟声的到来,出版界“转企改制”的战役,即将在一片庆功声中吹响集结号。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它的政治背景是“和谐社会”,它的经济战略是“软着路”而不是“休克疗法”,它的文化手段是“一刀切”和“一步到位”。我们的出版,终于在经历30年变化的过程中,又回到了60年前的起点,由“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再回到“出版企业”的原点。

  出版本来就是一个商业门类,过去我们把它过于政治化与行政化了。这些年,市场化狂潮一冲击,我们又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向着极端商业化与世俗化一路狂奔。现在好了,不必躁动了,“转企改制”一刀下去,让整个行业彻底归位了。“归位”是什么?它可能昭示一些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能宣告一些旧生命的衰落。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虽然它的过程那么“中国特色”,那么计划性,但仍然不失为一次惊人的举动,因为事件本身就决定了它的“惊人”之处。我们终于可以在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的日子里,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我们改革开放的又一项成就了。

  不过,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一下,历经5年多的转企改制,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还有,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先说所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得到两点净化。注意:我说的是“应该”,而不是“已经”。一是职业精神的净化,这里不是官场,这里不是学场,这里也不是普通的商场,它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商业行业,也是一个充满牺牲精神的文化行业。当乱纷纷的变革尘埃落定,无志于此的人们“应该”散去了,剩下的人,新生的人,重新聚合的人,都需要明确,我们必将走上一条职业化出版人的道路。二是生存方式的净化,这里不再有官本位,这里不再有行业保护,这里不再有各项专有的行政化权利。迈出这一步,我们一定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迅速地汇入市场化的大潮中,不再回头。

  另外,通过这一轮改革,我们还得到了产业发展的机会。首先,在这一轮改革的设定中,国家已经给出版集团、出版社预留了许多发展空间,比如政策空间,对出版社注册和书号的控制,对融资渠道的控制等等。我们许多身处国营出版领域的出版人,如果没有利用好这些机会,那是自身的问题,不是政策的问题。其次,在国际化与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民营出版也相对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一般说来,计划经济只能给某些人机会,市场经济才会给更多的人平等竞争的机会。这些年民营书上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他们的发展是那样的曲折,那样的羞羞答答,却还是那样的充满生机。

  说到收获,我上面谈到为一个行业进行“社会定位”,这可能有些理想化。没有理想,何谈现实!我们总不能功利到只会点票子的程度吧?在改革开放30年里,我们必须承认,曾几何时,我们从以往的政治乌托邦,一度又误入商业乌托邦的境地。“政治虚幻”是可怕的,“经济虚幻”依然可怕,而且它更容易演化成一些虚伪的东西、一些令人不齿的东西。比如,一些文化集团被转改成泛文化集团或非文化集团,甚至被转改成权力再分配的利益集团。在这一轮乱战中,只有那些有文化理想的人,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留下一段文化出版的根脉。所以说,我们这一轮改革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人们对于文化理想主义的重新认识与关注。

  说完所得,我们再说一说所失。首先,我们失去的正是文化理想。有人说这是矫枉过正,“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这话说得有道理么?难道改造一个文化产业,只能走“先牺牲文化、再拯救文化”的路子么?丧失了文化理想,会产生几种表现:一是忽略对于文化的尊重。在金钱面前,我们不再热爱高雅文化,我们向着“三俗”拼命追逐。二是打着多元化的旗帜,走“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的道路。金融、地产、医药、旅游、百货……一路风行,它们哪个不是文化呢?都是,但都不是出版文化。三是职业出版人的散失,即职业精神的散失,“资深”变成了传说,“爱书”变成了傻帽。四是各种背景的从业者涌入,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没有认清出版产业的基本属性,就急于大刀阔斧地改造出版产业了。

  其次,我们失去的是国营出版对于一个行业的专控。对于社会进步而言,这是一个好事情,更符合市场化原则。它最大的亮点是“民营书业”的崛起。他们“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官方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局面,是出版政策的进步使然。还有几个原因,听起来很有趣:一是“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他们走的是“先存在、后合理”的路子。二是我们的国营出版忙于改革,让民营趁虚而入,有机可乘。三是民营与国营的体制,存在着天然的竞争能力的落差。无论如何,今日之出版行业,“国退民进”已经有所表现。

  国营出版失去了对于出版行业的专控,第一个表现是一些集团、出版社对于“内容生产”的丧失。第二是经济实力的下降。第三是书号运作能力的上升。第四是产业形态的畸形发展,许多公与私“奇异的合作”,让人震惊。第五是某些出版社的空壳化,即原创产品、有版权产品的丧失和人才的丧失。

  你可以说,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出版社不加以关注,就会在文化主流的建设方面,遇到更多的麻烦;就会失去文化经营的信心,拱手将出版社自己的事情交付给别人完成,出版社只能利用政府支持和残存的权力度日;更重要的是,出版社会失去人才队伍建设。君不见在一些场合,新生代的精英人物站在讲坛上,朝气蓬勃,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传统部门的一些管理者、从业者认真地倾听着,口中还不断啧啧连声。这些新生力量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但出版社该怎么做呢?

  是啊,“转企改制”的大戏即将落幕,在庆功的日子里,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第一,我们应该收一收心思,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情。那就是文化、文化出版和出版文化,它们都是出版社的必修课和主业。第二,人的问题,必将是行业竞争的首要问题。早就有猎头公司对我说,对于中国人才市场而言,出版人才是最稀缺人才之一。对于这一点,民营有认识,国营好像认识不足,我们不缺乏管理书号的人才,我们也不缺乏利用出版资金与政策,搞“多种经营”的人才;至于出版人才——那些书呆子,算什么呢?有权有钱,似乎什么都可以买到。如果抱着这样的观念做出版,我敢断言,他们的“十二五”规划,一定是一个失败的计划。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出版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会继续深化。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拾信心”,对读书人的信心,对出版行业的信心,对文化建设的信心。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观念的建立,我们的改革一定存在着方向性的问题。